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滞育控制的光周期时间测量特性比较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属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昆虫,是玉米作物上的主要经济害虫。广泛分布于中国绝大部分的玉米产区,随着各地秋冬季光照逐渐缩短,亚洲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内进入滞育状态越冬的时间也不相同,从而使得从北方黑龙江省到海南省亚洲玉米螟年发生1-7代不等。由于在不同地理区间对光照反应的显著差异,这种昆虫就为我们研究滞育遗传和不同地理种群生活史差异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  本论文就以亚洲玉米螟为对象,提出了针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解除新方法;通过对北方哈尔滨种群和南方乐东种群进行了杂交研究了该虫的滞育遗传特性;系统比较了来自6个不同地理种群直接发育个体和滞育个体生活史方面的差异。结果分述如下。  1、一种适宜亚洲玉米螟幼虫滞育解除的新型装置  本新型装置由托盘、带孔泡沫板、透明圆柱管和脱脂棉4个部件组成。其方法是,将泡沫板置于盛有少量水分的托盘上、将装有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两端塞有脱脂棉的透明圆柱管插入泡沫板小孔内,然后将整个托盘置于诱导发育的条件下,观察滞育幼虫的化蛹情况。该方法模拟了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解除的外环境,满足了滞育幼虫解除对水分的需求。该方法用于广东惠州(简称HZ)、江西永修(YX)、安微合肥(HF)、山东泰安(TA)、河北廊坊(LF)和辽宁沈阳(SY)6个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的滞育解除试验,滞育幼虫在光周期LD18:6和25℃下及在春季自然条件下化蛹成功率都在85%以上。本方法操作简便,还可直接用于亚洲玉米螟的越冬代幼虫化蛹进度的观察及成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  2、亚洲玉米螟最南种群与最北种群的杂交滞育遗传  亚洲玉米螟最北种群哈尔滨种群(N种群)是采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4.9°N,127.2°E),在短光照条件下进入完全滞育;但是采自海南省乐东市(18.5°N,108.9°E)的最南种群(S种群)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却没有进入滞育状态。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杂交这两个不同种群,研究该虫滞育发生及解除的遗传性。北方种群N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长光照发育型,在22℃、25℃和28℃温度下其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5.88h、15.72h和15.14h,然而南方种群S在22℃表现出了一个微弱的光周期反应。杂交F1代在22℃、25℃和28℃温度下也表现出了一个长光照发育型。杂交代S♀×N♂的临界光周期显著长于杂交代N♀×S♂,这表明滞育遗传存在性连锁,即在F1代中父本的影响比母本大。杂交代S♀× N♂在短光照11-13h的滞育率与北方种群N亲本相似,表明滞育特性相对于非滞育特性完全显性。回交后代含有亲本北方种群N的临界日长比含有亲本南方种群S的临界日长显著更长,这显示了祖父本基因的影响作用。滞育的遗传性是否符合加型模型取决于饲养时的光周期条件,从遗传学角度看,滞育的能力是以不完全显性的方式转移到下一代。在不同的滞育解除条件下,正反交的滞育持续期显示了不同的遗传模式。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亚洲玉米螟的滞育发生与解除和基因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3、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滞育个体与非滞育个体间的生活史特性比较  将亚洲玉米螟6个地理种群(HB,SY,LF,TA,HF和YX种群)初孵幼虫分别饲养在它们各自的临界光周期和25℃下,获得了滞育和直接发育个体,然后比较了这2种不同发育方向个体的生活史特性。结果表明,各地理种群滞育个体的幼虫期显著长于直接发育的个体。滞育和直接发育个体雌蛹的发育历期仅在LF和TA种群发生显著差异,即直接发育个体显著长于滞育发育的个体;在HB,SY,LF和TA种群雄蛹的发育历期中,直接发育个体均显著长于滞育发育的个体。在所有的地理种群中,直接发育个体的寿命均显著长于滞育发育的个体,大多数处理显示了显著差异。在所有的地理种群中,直接发育个体的蛹重和成虫体重大于滞育发育的个体。除了TA种群雌性外,直接发育个体丢失的体重少于滞育发育的个体;但在雄性中,大多数种群直接发育个体丢失的体重大于滞育发育的个体。在两种发育方向下,雌虫的蛹重和成虫重均大于雄虫,显示出体型的性二型性。因为雄蛹在发育过程中失重比例大于雌虫,因此成虫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比蛹更加明显。在所有的地理种群中,直接发育个体的生长速率均显著大于滞育发育的个体。除HB种群的滞育个体的蛹重和发育历期存在正相关外,其他种群的直接发育和滞育个体均显示了随发育历期的延长蛹重趋于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滞育存在代价。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S-ABC)法对一种重要的脑啡肽--甲硫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enkephalin,M-ENK)在软体动物扁玉螺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分布进
用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鳃组织为材料,经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素前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三种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将植物中不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某些蛋白的编码基因转入植物,达到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改良植物产品品质等目的。甜菜碱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
植物中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在中国大白菜中发现,随后又陆续在花椰菜、烟草、番茄、豇豆、黄瓜、水稻、大麦、玉米等植物中发现。RdRP以细胞或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短的cRNA,参与序列特异性的dsRNA诱导的RNA沉默及抗病毒防御途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经济作物棉花(Gossypium hi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名绿脓杆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革兰阴性,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它可以在人群中引起严重的急性和慢
防城港捕鸟蛛(Haplopelma fangcg sp.nov.)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蜘蛛,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orpoda)、有鳌亚门(Cheliceriformes)、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ae)、捕鸟蛛科(
苔藓(P patens)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具有高频率同源重组特性的植物。基因打靶技术的核心是同源重组,由于结果的可预见性和准确性,基因打靶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常规技术。苔藓
学位
本文利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卤虫体内的GSH及其相关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探讨了卤虫GST的性质,各发育时期卤虫体内GSH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卤虫免疫学研究积累资料
土壤盐渍化是环境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威胁全球农业种植,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高盐环境下导致植物体内产生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作用,植物为了抵御盐胁迫带来的伤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