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汽油降烯烃对汽油微观组成和辛烷值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r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低烯烃含量是汽油清洁化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开发和使用的催化汽油降烯烃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催化汽油中烯烃含量偏高的问题,但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辛烷值的损失。本论文从文献调研、实验室研究对于催化汽油降烯烃过程中操作变量对汽油微观组成和汽油质量(包括烯烃含量、辛烷值)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为清洁汽油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主要内容如下: 对国内外催化汽油品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降低汽油烯烃途径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及降烯烃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充分论述,明确了氢转移反应是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主要反应,也是影响汽油辛烷值的主要反应。影响氢转移反应的因素除了原料的组成和性质外,还有操作变量(反应温度、油气停留时间和剂油比等)、催化剂及工艺。绝大多数的降低催化汽油烯烃技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辛烷值的损失。因此,研究催化汽油降烯烃过程中汽油烃类微观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辛烷值的影响,对于汽油降烯烃技术应用和开发中减少辛烷值的损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汽油微观组成直接影响到汽油辛烷值。现有的辛烷值测定有CFR标准法和色谱法,CFR标准法仪器昂贵、样品耗量大、费用高、耗时长、操作复杂。色谱法虽然只需微量样品、结果重复性好,但是由于汽油单体烃的定性和辛烷值的确定、全馏分辛烷值的计算方法等问题而与CFR标准法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因此辛烷值的测定成为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开发的“瓶颈”。本研究以气相色谱分析的汽油组成为依据,通过单体烃辛烷值确定方法及汽油辛烷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简便快捷、可靠性良好的催化汽油辛烷值非线性模型,该模型可满足研究开发过程中对汽油辛烷值变化规律的考察需要和催化汽油辛烷值的日常监测,为深层次认识汽油微观组成对辛烷值的影响提供了较为有效和可靠的手段。 在实验室固定流化床装置上,对于工艺条件(反应温度、剂油比、空速)和催化剂类型(降烯烃催化剂GOR-Q和常规裂化催化剂MLC-500)对汽油微观组成(各烃类的碳数分布、支链化化/烷基化程度)程度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并应用催化裂化反应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到了符合催化裂化实际反应规律的汽油微观组成变化规律,而且从汽油微观组成对辛烷值的贡献分析入手,在揭示操作变量对催化汽油辛烷值影响的实质和规律上迈进了一大步。指出正构烯烃转化是催化汽油降烯烃工作的重点,降烯烃催化剂必须强化正构烯烃转化为芳烃、异构烯烃和二甲基以上烷烃方面的性能,以减少辛烷值的损失。研究成果对于深刻认识催化汽油降烯烃过程中汽油微观组成对辛烷值的影响以及对降烯烃催化剂的使用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渣油掺炼比高是我国催化裂化的显著特点,也是造成我国汽油烯烃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研究渣油组成对汽油组成和辛烷值的影响规律,本论文采用降烯烃催化剂LBO-16和对比剂MLC-500对我国两种主要原油——大庆和胜利原油的减压渣油四组分分别进行了催化裂化反应实验,由产品分布推算出了减压渣油各组分单独进料时的产物分布和汽油组成,并从催化剂的类型、减压渣油四组分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了它们对产品分布、汽油组成(尤其是烯烃含量)及辛烷值的影响规律,这对我国催化裂化装置在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时选择适宜的掺渣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本论文对在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过程中汽油微观组成及对辛烷值影响规律的研究,也可为进一步降低汽油烯烃含量提供重要指导。
其他文献
丙烯氢甲酰化反应是当今世界生产丁辛醇的主要技术,已经历高压钴法,改性钴法以及改性铑法的发展,开发反应条件进一步温和,正异比进一步提高的催化剂体系是丙烯氢甲酰化反应的主要
本文采用工业级烷基二甲苯(C14-C16、C16-C18和C14-C18)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合成了三种烷基二甲苯磺酸钠常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果表明,在18℃、氮气流量为120mL·min-1
藻胆体是一种存在于蓝绿藻和红藻中的一种高度有序的捕光复合物,主要存在于类囊体膜的质体表面,由藻胆蛋白和连接多肽组成,藻胆蛋白由藻胆色素和相应的脱辅基蛋白构成。   通
全陶瓷牙冠(全瓷冠)是未来牙科修复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玻璃渗透全瓷冠不仅“净成型”能力好,而且力学性能远高于传统全瓷冠,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可靠性仍然不及金属烤瓷冠
黄山花楸是蔷薇科优良的观赏树种,种子存在休眠现象,发芽率低。本文对黄山花楸种子特性、休眠机理和休眠解除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对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