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管理制度的变迁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中国亿万学生的个人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进步,关系到国家教育强国之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民教师,他们游离于编制体制之外,拿着微薄的薪酬,却干着和在编教师一样繁重的工作,“同工不同酬”已然成为常态。然而,这些编外教师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跨专业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不稳定等。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教育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党和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这使得编外教师应该何去何从,已然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值得注意的是,编外教师群体不是新时代的产物,从五十年代初“临危受命”的民办教师,到本世纪初“非正规军”的代课教师,再到现阶段“多元化发展”的编外教师,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编外教师就以各种形态存在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史中,已经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本研究将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群体的发展分为三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1986年,正规师资短缺与民办教师大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7年—2000年,民办教师消退与代课教师迅速膨胀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1—至今,代课教师收缩与编外教师多元化发展阶段。通过对一些政策文本和史料的收集与梳理,对不同历史阶段编外教师存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管理制度、管理取得的成效以及在管理编外教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研究,可以总结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管理制度变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聘任制度方面,编外教师选拔标准逐步提升,而且聘任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其次是待遇制度方面,经费投入权力主体上移,并且编外教师与正式教师“同工不同酬”始终是各阶段待遇制度需要攻克的难题;在培训制度方面,针对编外教师的培训政策相对较少。同时,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编外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最后是退出制度和清退制度方面,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泛行政化的趋势,政府部门占主导,关于编外教师群体权益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除了管理制度的特征外,本研究也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因进行总结与分析,主要有既有的编制制度的缺陷、教育经费供需矛盾突出和编外教师群体的利益保障诉求。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特殊的政策环境和现实情况,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编外教师群体仍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基于此,本研究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几点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管理制度发展的建议,一是完善农村教师编制制度,规范管理制度的制定;二是要优化农村地区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推进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建立编外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编外教师问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探寻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编外教师未来之路,助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其他文献
面对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挑战,新时代基层党校教学必须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新期盼。如何进行基层党校教学创新,是一个现实课题,也是一个时代课题。
期刊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世界范围内城市相互联系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地理学中,从城市的空间相互联系出发先后产生了城市体系、城市层级和城市网络等相关概念。其中,城市体系可看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存在相互联系的城市所组成的系统,而城市层级和城市网络是城市体系的两种组织方式。城市层级反映了城市的等级排序,并强调城市间垂直化的联系格局。城市网络体现了城市间的合作互补,所以既涵盖了垂直化的联系也包含了扁
学位
促进师资在城乡学校之间均衡分布是促进县域内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分布情况影响着本县教育质量的长期发展,本文以教育公平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研究县域内师资分布的情况,比较城乡学校教师分布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在2016年至2020年是否有变化。本研究基于L县教师的调查数据,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城乡代码划分为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两类。通过对城乡教师总人数的变
学位
如何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薪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外在物质环境,较少关注到教师情感负荷带来的影响。互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应对事件的复杂性意味着班主任教师承担着更重的情感负荷,也带来更多的情感劳动。个人情感复杂多变且与工作情境息息相关,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更能体现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故本研究以农村小学班主任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在格兰迪情感劳动机制的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在现今越来越关注城市发展的品质与质量的时代,城市发展缺乏活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提升城市活力可以使城市保持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街区单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街区活力为城市活力的优化与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城市活力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且能够给后续街区规划研究提供
学位
我国教育事业的推进逐渐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教育公平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机会公平转向质量公平。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消除,这为农村人口向城流动提供了可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得到改善,在子女教育选择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陪读成为他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可选择的一种渠道。农村家庭在考量家庭经济条件与教育环境氛围的基础上,希望通过陪读获取优质的教
学位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育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产生了影响,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交往。网络依赖是个体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网络产生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的失控行为,会使个体心理、生理、行为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属于处境不利群体,其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理论和问题行为模型表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影响个人教育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教师的自信心建设还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信心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乡村的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乡村教师的教学信心,促进乡村学生的学业表现,是今后我国教育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由于有限的家庭经济能力和象征身份区隔的户籍制度,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逐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通过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的成功克服了不利的留守环境迈入了大学的校园,但这部分留守过的大学生与未留守的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以抗逆力为研究的切入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