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视觉系统的胚后发育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并传至大脑。哺乳动物接受的信息70%-90%来自视觉,对视觉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一直是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前沿课题。视觉形成,一方面与构成视觉器官的光学系统性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视细胞、神经网络和神经中枢的机能密切相关。本文以不同发育阶段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为研究对象,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根田鼠视觉核团的发育进行研究,测定不同发育时期各相关核团的形态变化,描述了各核团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旨在探讨根田鼠视觉相关核团的胚后发育,为进一步研究视觉适应积累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 0~20日龄根田鼠视神经直径变化较明显,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20日~30日龄减小幅度较缓,无显著差异。30~45日龄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大,无显著差异。45日龄到成体,视神经直径基本趋于稳定。2根田鼠视交叉上核是一对位于视交叉上方、下丘脑第三脑室底壁两侧左右对称的神经核团。成年根田鼠一侧的视交叉上核呈椭圆形,起始处距视神经交叉处约为100微米,前后径约为500~600微米,其中250~300微米处为视交叉上核的中部最大断面处,此处左右径为250~330微米。Nissl染色冠状切片各年龄核团边界清晰,头端细胞密度较高;中部,腹侧细胞体积小,密度高;外侧细胞密度低、体积较大;尾部,远离视交叉,小的吻侧部和大的尾侧部。0日龄,视交叉上核卵圆形,清晰可见,整个外形与成鼠相同。细胞排列较疏松,染色浅。7日龄,核团体积明显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视交叉上核的体积发生明显的变化,呈增大趋势。到21日龄,视交叉上核体积接近于成体。9日龄到18日龄其密度增大较快,差异极显著,睁眼前后光刺激起着决定性作用。3外侧膝状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外侧膝状体背核呈长条状,从细胞组织的构筑来看,看不出根田鼠外侧膝状体背核分层结构。前后径约为300~360微米,其中160~200微米处为外侧膝状体背侧核中部最大断面处。外侧膝状体背核神经元分布较均匀。神经元胞体多为卵圆形和多边形,然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神经元胞体呈现出不同的形状,随日龄延长细胞密度明显增加。外侧膝状体背侧核体积发育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睁眼阶段,约15天;神经元数量增加阶段,且随日龄增加体积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体积增加一倍。第二个阶段是从睁眼到生后30天相对稳定阶段。其体积、密度增长较缓,差异显著。从一月后到成年为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平均体积、平均密度增长比第二阶段稍快。4橄榄顶盖前核位于外侧膝状体背核的后外侧,与橄榄顶盖前区后核相邻,为中脑顶盖前区内比较明显的核团。核团卵圆形,由密集排列、染色较深的细胞组成,前后径约120微米。神经元胞体大而形状多变,有卵圆形和多边形。根田鼠橄榄顶盖前核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体积发生明显变化。橄榄顶盖前核体积从出生时的0.00144mm~3增加到12日龄的0.002725mm~3,显著增长;12日龄到成体体积增加较缓,成体橄榄顶盖前核体积约为0.0036mm~3。其密度在生后3日龄、9日日龄到12日龄增大,差异极显著。橄榄顶盖核的功能随着发育而不断增加,与视觉运动有关。总之,从组织学研究水平看根田鼠视觉的胚后发育,视交叉上核、外侧膝状体背核、橄榄顶盖前核随日龄而有良好发育,其平均表面积、平均体积、平均密度呈增长趋势,而视神经在胚后发育中有所退化。根田鼠视觉系统胚后的发育为其昼夜兼有活动的生活习性提供结构基础,但对于其各核团内部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它们之间的突触联系和解剖学投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在金属团簇的研究中,镁团簇吸引了人们很大的研究兴趣。这是由于尺寸很小时,二价金属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3s~2是满壳层结构,镁原子团簇通过较弱的范德瓦尔斯键相结合,而镁的晶体结构却明显的以强的金属键结合,表现出强的金属性。因此金属镁团簇非常适合于研究随原子数目改变团簇的金属性发生变化这一性质。对于块体材料,增加或减少一些核外电子对材料整体的性质几乎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对于含原子数目较少的小尺寸团簇,增加
生物数学是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它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并对与生物学有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本文讨论了两类生态模型的Hopf分支问题及一类多时滞反馈控制模型的全局吸引性,其中包括模型正平衡态的存在唯一性、Hopf分支的存在与唯一性、正平衡态在分支处的稳定性及正平衡态的全局吸引性等问题.血液是生命之源,合理的血液模型为有效治疗血液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首先讨论了一类具有混合时滞的血液模
抑郁症(depression)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抑郁心境或抑郁情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是与应激密切相关的精神性疾病。抑郁症的常见症状除了抑郁心境、快感缺乏外还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如自发性运动、体重的改变。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类具有消化道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来解释的疾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
多巴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控制着运动、情感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很多精神药物通过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发挥其效应。多巴胺受体是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根据对腺苷酸环化酶(AC)活力的不同影响及受体识别特性(具有专一性配体),可分为D1和D2两个受体家族。D1家族包括D1和D5两个亚型,该类受体与Gs蛋白偶联,激活AC;D2家族包括D2、D3、D4三个亚型,这
CREB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调控因子,为bZIP家族成员之一。它的单体从N端到C端主要包括激酶诱导域(KID)、碱性区(basic region)和亮氨酸拉链模体(leucine zipper motif)。CREB受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除了经典的cAMP调控通路外,还有Ras-Raf-MAPK通路、Ca2--CaMK通路和应激相关的P38通路等。活化的CREB需同辅激活因子CBP相结合,才能激
缓步动物是一类小型水生多细胞动物,俗称“水熊”,系统分类上为一独立的门,最近分子生物学运用18SrRNA技术的研究表明缓步动物与节肢动物互为姊妹群。缓步动物两侧对称,具有4对肢,肢的末端着生锐爪,成体的体长平均为250-500μm,身体周围需要一层水膜来保持活动状态。它们通常生活在淡水生境、海洋、河流、湖泊沉积物、潮汐带或潮湿苔藓中,绝大多数为陆生种类,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落叶中,或生活在苔鲜、地衣
研究发现植物激素乙烯有促进气孔关闭的作用,也有结果显示ABA和暗诱导气孔关闭可被乙烯抑制,可见乙烯对气孔运动的效应还是一个尚未清楚的问题。先前的研究证明ABA和暗均通过诱导H2O2、NO产生促进气孔关闭,暗示乙烯抑制ABA和暗诱导气孔关闭可能与降低H2O2、NO有关,但是否真如此仍需证明。本实验以蚕豆为实验材料,借助表皮条分析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研究乙烯对ABA和暗诱导气孔关闭的
表面波是传播能量集中于介质表面的一种弹性波。表面波沿介质界面传播,它携带大量的表面信息。因此,表面波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体相相比,液体表面无论在组成、结构、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以及受力情况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些差异使液体表面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质,通过研究这些特性,可以获得液体的某些参数。光学方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无损、非接触、实时快捷等特点。自上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以后,激光就
基于长PCR的二次PCR策略,采用PCR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直翅目蝗总科昆虫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和拼接和注释。联合GenBank收录以及本实验室所测定的其他29种直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以线粒体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对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5904bp。基因组成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
直翅目属于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是一类较常见的昆虫,包括蝗虫、蟋蟀、螽蜥、蝼蛄等昆虫,分为蝗亚目和螽亚目,前者包括蜢总科、蝗总科、蚱总科和蚤蝼总科,后者包括蝼蛄总科、螽蜥总科和蟋蟀总科。目前针对直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本研究采用基于长PCR的二次PCR策略。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蟋蟀总科的两种昆虫银川油葫芦和多伊棺头蟋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定*、拼接和注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