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干预下幼年期小鼠突触稳态的变化及机制的探讨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借助于麻醉领域的兴起,大量的外科手术得以开展,无数的病患可以在一种低反应性意识状态下完成手术,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疼痛。但随着临床实践增多,麻醉药作为一种药物,对于包括大脑、心脏、肝脏以及血管等脏器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中,在婴幼儿时期接受麻醉药物与神经毒性之间的关系已备受关注。尤其在儿童初次接受全身麻醉之后,可能出现包括夜惊、焦虑、尿床、认知改变以及睡眠-觉醒周期改变等症状。这也就进一步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16年的报告中提出:“三岁以下儿童或妊娠晚期孕妇在手术或手术过程中反复或长时间使用全麻及镇静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大脑的发育。”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为止,对于这一神经毒性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多数的研究仍聚焦于临床报告,部分文献指出小鼠幼年期多次麻醉可能造成小鼠的行为改变,如焦虑、抑郁、智力障碍以及冲动行为等。并且已有文献指出,在麻醉后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区域的细胞凋亡增加,增殖减少,神经元突触的数量下降。因此,对于清醒-麻醉-麻醉后苏醒三个阶段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究和更多的实验证据。本课题聚焦于清醒-麻醉-麻醉后苏醒这三个阶段的突触相关蛋白含量和磷酸化修饰水平的变化,并结合睡眠领域于2017年提出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环调控”的睡眠分子全新的调控理论,将这一全新的睡眠-觉醒的机制引入到清醒-麻醉-麻醉后苏醒三个阶段探讨。首先,我们结合已有的文献,建立七氟烷介导的幼年期小鼠清醒-麻醉-麻醉后苏醒模型。对这一模型的突触组分进行快速地提取,发现突触上总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麻醉过程中显著上升,并在麻醉后苏醒过程中有所恢复,但并不是完全可逆的。我们运用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对这一过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发现大约有457个突触上的蛋白和864个磷酸化位点存在显著地波动。其中蛋白水平的变化与昼夜节律蛋白水平的变化存在极强的相关性。之后,我们用IGPS软件建立磷酸化位点与差异激酶的映射关系,进一步发现了Cdkl5与Cask两个伴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在这一模型中存在变化,而两者与X连锁智力障碍的关系已被大量报告。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聚焦麻醉领域前沿,引入睡眠领域的全新调控机制,指导我们解决目前临床急需阐明的问题,旨在筛选与幼年期麻醉神经毒性相关的作用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原位开窗与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疗效分析及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并且在手术中行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 B主动脉夹层病例共45例,在手术前都在我院接受多层面
第一部分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目的:由于主动脉弓解剖结构复杂及变异多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重建弓部重要分支血管具有挑战性,总结我院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并初步比较原位开窗技术(in-situ fenestration,ISF)和预开窗技术(preprocedural fenestration,PF)之间的疗效。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
目的:用序贯法研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麻醉效果理想的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 dose,ED50),旨在对其量效关系进行量化,从而为临床更为安全合理应用瑞马唑仑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3~9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拟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ASA分级I~III级,且年龄大于65岁,BMI<30kg/m2的患者,根据本实验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背景与目的七氟烷是目前婴幼儿常用的麻醉药物,大量体外实验认为其对未成熟的大脑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但其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课题旨在建立新生鼠七氟烷麻醉模型,通过转录组测序、蛋白质组学测序、动物行为学等方法探讨七氟烷麻醉对发育期海马的影响尤其是突触功能。研究方法选取P6-P8的C57BL/6J小鼠进行七氟烷麻醉模型的建立,小鼠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evo组)和对照组(con组)。sevo组小鼠给予
目的观察miRNA-1、miRNA-133在大鼠高位脊髓损伤(SCI)早期心肌中的变化,初步探讨miRNA-1、miRNA-133在高位脊髓损伤后早期心肌细胞凋亡中扮演的角色并研究它是否是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心肌损伤或者保护的机制之一。方法1.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10周龄,体重250-300 g,共42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n=6):空白组(CK组)、假手术组(Sham组)、高位SCI后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SHPT)的疗效及并发症。探索RFA治疗CK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对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影响及其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方法(一)收集2017年7月-2021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的S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检查结果、RFA治疗的时间间隔及治疗次数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肾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探讨肾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IMN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首次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MN的患者78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选取74例IMN患者,根据肾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的
第一部分观察甲氧氯普胺对健康志愿者促胃动力的效果目的应用床旁超声评估健康成人饮用牛奶的正常胃排空情况及甲氧氯普胺对健康志愿者的促胃动力效果。方法14名志愿者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分别记为纯牛奶组(P组)和纯牛奶+甲氧氯普胺组(PM组)。P组:饮用250ml纯牛奶;PM组:饮用250ml纯牛奶,并静注甲氧氯普胺10 mg。两组志愿者禁食禁饮后首先仰卧位,然后行右侧卧位。测量时先行胃窦的定性评估,再行胃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