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分布是人口在空间的表现形式。某一时点的人口分布既是过去人口变动的结果,又是未来人口变动的基础,是人口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又会对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口合理分布是人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条件下,人口合理分布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人口合理分布的标准是什么,又如何来度量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目前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如何?这种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在21世纪前半叶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并达到峰值,人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人口如何分布才更有利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这些是本研究所要解答的问题。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有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各省县相应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本文主要用人口密度,吉尼系数,等级-规模法,城市首位度,人口再分布指数等指标和方法来分析人口分布的特征;用一些统计方法来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如相关分析用于说明人口分布与各影响变量的相关程度,回归分析用于构建人口分布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聚类分析主要用于对各不同人口分布特征的地区进行分类,因子分析用于提取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子,进行人口潜力指数的计算。本研究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处理大量的人口空间数据,用于分析人口的垂直分布特征、距离海岸线分布特征、人口密度特征等,并用地图表示人口分布特征。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分布的特征和目标各有不同,目前我国人口正处于由农业类型向工业类型、现代类型的转变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人口分布的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安定和国防安全以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几个方面。人口合理分布的内涵包括人口数量的适度、人口分布的合理、以及人口分布变动的合理等几个方面。人口合理分布的目标也可以分为短期内现实的合理以及长期理想的合理两个阶段。 衡量人口适度的指标和方法主要有人口容量、人口压力等。本文构建了人口潜力指数来衡量人口分布的相对合理性。人口潜力指数为人口相对合理容量与现实人口的比。某个地区人口潜力的大小根据该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动态人口合理分布指人口分布朝着理想人口分布目标变动的过程。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我国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全国8%的土地上,或者说我国96.4%的人居住在全国一半的国土上,人口分布之不平衡可见一地上。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人口分布不平衡性有所增加,县级人口分布不平衡指数为0.75,省级人口分布不平衡指数为0.59。90年代人口再分布指数也高于80年代,表明人口分布更加活跃。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人口的垂直分布和向沿海集中的趋势。2000年我国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人口比例为81%。在我国距海岸线100公里的距离内,聚集了总人口的28.3%,在距海岸线400公里内,已经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总人口。 在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中,平均海拔高度和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但相比于1990年,耕地面积所占比例的影响作用已经下降。这说明耕地面积所代表的农业生产条件虽然仍然是决定省级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但其重要性却在减弱。 在经济因素中,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均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社会因素中,对人口密度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与区域生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区域环境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对各省人口分布变动的作用来看,上海的人口自然增长所占份额最低,只有3.31%,人口密度的增加几乎全部来自于人口迁移增长。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所占份额为12.92%,人口迁移增长为87.08%。广东省迁移增长所起的作用名列第三,为63.55%,自然增长作用为36.45%。天津为第四,人口自然增长所占份额为39.93%,人口迁移增长为60.07%。以上省区人口迁移增长对人口密度增加所起的作用都大于人口自然增长。河南、湖南、黑龙江、广西、贵州和安徽是人口迁出的主要省份,人口迁出对人口密度增加的贡献率在-50%以上,安徽最高为-106.27%。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水平、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以及教育医疗条件等都有显著关系,尤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为密切。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生态水平较高,但环境水平较差,这是今后发展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从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空间人口密度最低,生理人口密度也较低,但经济人口密度较大,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是制约其人口密度提高的原因。中部地区多是农业大省,人口生理密度普遍较低,空间密度中等,经济密度也较高。中部地区处于中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业自然条件良好,空间适度,经济发达中等,人口密度也处于中等水平。东部地区空间密度最高,人均耕地较少,但气候适宜,海拔最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经济容量最大。 我国人口压力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新疆西北部、青海、甘肃、和四川的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和东南沿海的部分县市。西北、西南的人口潜力指数低是由于自然条件很差,人口承载力低的缘故,东南沿海的人口潜力小是由于人口已经过于密集,进一步容纳人口的潜力不大。人口潜力较小的地区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在中东部地区呈零散分布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适度或人口分布尚有较大潜力。人口潜力更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大部、西北大部及西南少部分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分布较少。 2000年我国人口潜力指数在0.8以上的县市比例为79.4%,人口比例为80.2%,面积比例为71.7%,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人口相对分布总体来讲是比较合理的。 城镇人口发展潜力较大的省份有河北、云南、新疆、江苏、安徽、福建、广西、西藏、浙江,潜力较小的省份有青海、湖北、吉林、陕西、黑龙江、广东、辽宁、天津,这些省份的城镇发展需要更进一步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带动。 随着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进一步下降,自然变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将逐渐减弱。未来中国的人口分布变动的主导因素将是人口的机械变动。 虽然部分西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也较高,但由于其自然条件很恶劣,生态水平脆弱,可容纳的人口将非常有限,因此不能指望人口向西部的迁移来缓解人口压力。从省级和县级人口潜力分布来看,人口分布适度和潜力较大的地区还是主要分布在东中部省区,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省区。从经济发展看,东部的发展速度也一直快于西部,因此人口经济容量提升的空间较大,有可能吸纳更多的人口。东部省区自身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较低,从而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吸收外来的人口,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东部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当然这不排除新疆、宁夏等部分西部人口潜力较高的地区,适当吸纳部分外来人口。 从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优化人口环境的目标出发,今后我国人口分布应该采取聚集的发展策略,即人口继续向发达的东部省份、向海拔低的平原地区、向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地区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