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袁世凯政治思想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经历了甲午风云、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肇基、二次革命、洪宪帝制等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转型的亲历者。   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袁世凯既做过驻外使节,又曾为统兵大臣;既当过地方督抚,又荣膺中枢军机;既是共和总统,又为洪宪皇帝,命运似乎对他特别眷顾,给予了他推动新政,建设共和的千载良机。然而,由于长期受封建文化的浸润,集权思想、封建伦常思想早已融入血脉,浸入骨髓,在面对历史进步、转型的呼唤时,他虽然也想奋强国之志,以建不世之功,但终于因为未能抵挡权力的诱惑和找到正确的路径而败亡,为天下所笑。袁世凯帝制的失败,使他在政治上步入了万劫不复之境,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一度被贴上反动的标签。   事实上,袁世凯最终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袁世凯所处时代未能实现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变,这不仅是袁世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如所周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皇帝,但却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当时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或立宪派,还是地主阶级自由派和保守派,大家虽然都在谈论民主共和,但思维和习惯却没有多大改变。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政治精英,对民主政治的内涵都缺乏深刻理解。多数议员不懂得如何利用民主程序和民主方式来解决问题,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由乱到治的进程。一些人把议会看成争权夺利的场所,把党派看成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在这种政治生态和外敌内患依然如故的情况下,深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的袁世凯便未能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   袁世凯选择帝制自为,希望用开明专制的办法强化中央权威,整合社会资源,既出于追逐最高权力的欲求,也有解决政治分歧与国内外矛盾的考虑,当然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然而不管所为何故,不管这些原因是如何产生的,也不管清末民初的中国到底能否最终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人们遑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理性上,都不会接受政治上由民主共和到具有开明专制性质的二元制君主立宪的倒退。然而,历史并非那样简单。袁世凯政治思想虽然看似前后矛盾,新旧杂糅,有时主变革,有时主民主自由,有时又主开明专制,有时讲人治,有时又言法治,有时讲妥协,有时又倡维权……给人以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之感。其实,袁世凯的政治思想并非没有脉络可寻,没有稳定起作用的内容。本文认为,袁世凯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开明专制,基础是强国思想、集权思想和封建伦常思想,其思想主张的变化往往以此时此地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为转移,以追求更高权力为指归。然而,与一般政客不同的是,袁世凯在考虑一己之利时并非全然不计国家的利益,并非全然不顾国情和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其晚年选择帝制,除了个人对权力的强烈追求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误判。总的来说,袁世凯的政治思想是变化的,又是稳定的,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在这种矛盾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社会根源。而这种经济、文化、社会根源又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袁世凯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脉络的分析,解读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及其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全文共有11部分,由导论、九个专章和结语组成。   导论简要回顾了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动态,分析和回答了人们对袁世凯是否具有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的质疑,指出袁世凯不仅有政治思想,还有诸如强国思想、集权思想、伦常思想等相对稳定起作用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为变革思想。袁世凯的变革思想与同时代先进人物一样,肇因于救亡图强,所不同的是他的变法思想具有渐进性特征。他提出的人才为本的改革战略,练兵优先的改革理念和兴利除弊的改革途径虽然比维新派更加切合实际,但总的来说并未超越传统政治改革的范围。   第二章是宪政思想。本章包括君主立宪的主张、民主共和主张及其反动、总统专权思想析因三节,着重分析了袁世凯那具有权臣思想特征的虚君共和主张及其对民主共和的破坏。   第三章为法治思想。袁世凯以人治闻名,却有丰富的法治思想。譬如说宪法为根本大法的认识,德主法辅的治国主张,慎重立法、有法必依的思想,自由应由法律为范围的训诫等等。本章重点分析了其法制改革思想和司法近代化的主张。应该说,其区分民刑、司法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创设检察官、设立罪犯习艺所等司法主张和实践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第四章是洪宪帝制思想。洪宪帝制思想内容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它的实质和袁世凯为什么要选择帝制。本章以对帝制环境的权衡与考量、洪宪帝制的始末与实质、帝制逻辑的内在缺陷三节,解析了袁世凯称帝的原因及其洪宪帝制的开明专制特征。洪宪帝制其实并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帝制,也不同于一般的君主立宪制度。袁世凯妄想借洪宪帝制来实行开明专制在法理支持、时机把握和形式选择上都存在致命缺陷。   第五章是军事思想。袁世凯军事思想十分丰富,体现在军制、军种、军训、军饷、军纪、军队主权、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和实践直接导致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此外,本章还分析了民初时期袁世凯军队国家化的主张和他一以贯之的兵为将有思想,并特别指出了袁氏兵为将有的思想给民初政局乃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为外交思想。外交是政治的延伸。本章以利用他国思想、主权至上利权至重思想、对外妥协思想、宗藩思想、对外开放思想、外交人才思想等六节阐述了袁世凯对中国外交近代化所做的贡献。还希望通过对袁世凯手批材料的解读,来纠正长期以来学界对袁世凯“二十一条”交涉的误读,事实上,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交涉中有勇有谋,尽可能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第七章是用人思想。政治人物用人、任官、治吏本身就是政治。袁世凯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却又难脱中国传统用人的窠臼。他既有不拘一格的任贤思想,又有结党成团的朋党思想,既讲顺昌逆亡又倡慎选重育。袁世凯依靠其高明的用人思想和手段建立了近代中国实力最大、影响最久的政治军事集团——北洋集团。   第八章以袁世凯政治活动中的权谋与策略为关注点。袁世凯的政治权谋虽然不是直接的政治思想,但却在其中蕴含了他本人的政治观点和主张。袁世凯是中国近代以来集各种传统政治手段于一身的人物,他借助权谋和策略的帮助登上了民初中国的最高政治舞台。由于过分相信且滥用权谋,袁世凯的政治生命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袁氏政治权谋包括以退为进的策略、假借民意的阴谋、投机钻营的心术、通权达变的谋略、善用矛盾的韬略等几个方面,有的至今仍然不乏生命力。   第九章为袁世凯政治思想的特点与成因。尽管袁世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倾向、思想主张和行为方式,即使对于同一问题,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但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却一直稳定。正因为如此,袁世凯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多以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为取舍,具有阶段性、易变性、复杂性,呈现出稳定功利、稳健务实、曲折发展以及矛盾杂糅的特点。袁世凯政治思想的成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浸淫熏陶,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强国思想的内在驱动和内外环境的交互促发。   结语部分主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袁世凯的政治思想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笔者认为,袁世凯不仅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有相对稳定的政治思想体系,而且其政治思想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变化、丰富和调整,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前后的矛盾性。袁世凯从封建政治的拥趸者到封建秩序的改革者,从维新变法的支持者到清末新政的推动者,从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到共和体制的附和者,从民主共和的僭居者到君主制度的复归者,其政治思想既是变化的也是稳定的。变化的是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的政治主张,不变的是他基于强国思想、集权思想、伦常思想的开明专制诉求。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是,袁世凯生逢中国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和价值,且又一直有着振衰起弊挽救时局的强国意识,因此虽然晚年他帝制自为走到了历史的反面,但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风生水起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弄潮儿,他的一生在许多方面都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袁世凯政治思想的演变轨迹,恰好吻合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历程。袁世凯政治思想中既现代又传统、既激进又保守,既民主又专制、既集权又分治的特质,正好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性、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总的说来,袁世凯政治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启迪,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菲律宾这个隔南中国海相望的邻邦,由于地处东南亚边缘地带,且在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相较于东南亚其它地区,这个群岛在前殖民时期同中国的交往相对来说不太密切。西班牙人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江南地区天主教传教事业尤为发达。虽然从汤若望开始,由于顺治、康熙皇帝对传教士的优容和对西学的兴趣,多数有科技、绘画、音乐等专长的人物被集中到北京,在很
对耐酸制品的性能与成型方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成型方法有利于提高制品的性能,并指出原料性能及工艺方法的重要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