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喜马拉雅旱獭婚配制度及潜在生态因素的探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777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是一种穴居性的大型啮齿动物,营家族式生活。同时作为主要的鼠疫携带物种,其种群动态监测非常重要,婚配制度为探讨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了解其生活史、繁殖对策、群体选择等提供帮助。2019-2020年的4至9月份,本研究在四川省若尔盖县多玛村选择村前(高干扰种群,HDP)、村后(低干扰种群,LDP)2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研究假设喜马拉雅旱獭的婚配制度为一夫一妻制,符合栖息地变异-婚配制度模型(Habitat variability-mating systemmodel),人为干扰会增加其婚外繁殖的行为。使用捕捉笼和地网2种方法展开捕捉,村前9个家庭捕捉完整个体,村后8个家庭捕捉完整幼崽。通过微卫星位点进行个体亲本的鉴定,建立家系,确定喜马拉雅旱獭婚配制度,并定量食物资源和洞穴资源两个生态因素。结果如下:1)完成20对微卫星引物筛选(19对亲缘鉴定引物和1对性别鉴定引物),19对引物在HDP种群77个体中共检测出111个等位基因位点。其中,最小等位基因数目为4,最大等位基因数目为12。在LDP种群37个体中共检测出120个等位基因位点。其中,最小等位基因数目为4,最大等位基因数目为12。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HDP种群个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其中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3%,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7%。LDP种群个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其中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52%,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48%。3)HDP种群使用所有可参与繁殖的成年雌性和雄性作为潜在母本和父本,进行每个个体的父母本鉴定,在77个体中,候选母本共31个,候选父本共28个,当可信度为95%时,母本鉴定率为25.97%,父本鉴定率为37.66%,双亲鉴定率为11.69%。喜马拉雅旱獭家庭婚配制度较为复杂,在HDP区域,大部分家庭为一个完整的繁殖对,未发现同时存在的多个独立的家庭内繁殖对,即其婚配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存在一夫多妻制和婚外繁殖行为,以及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相比HDP区域,LDP区域婚外偷情现象不明显。4)HDP家庭草地生物量丰度为100.5±5.083 g/m2,LDP家庭草地生物量丰度为111.8±5.702 g/m2,HDP与LDP家庭草地生物量丰度差异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草地生物量分布具有均匀性。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均匀分布降低了性别间性选择的压力,导致了喜马拉雅旱獭的一夫一妻制。5)HDP家庭平均洞穴数量为19.76±1.393个,LDP家庭为13.39 ± 0.9545个,相较于LDP,HDP家庭平均洞穴数量显著增加。家庭平均洞穴数量的增加为婚外偷情行为的产生提供便利(提供更多隐蔽的场所);HDP家庭临时洞范围为3454±247.2m2,LDP家庭临时洞范围为2198±285.5m2,相较于LDP,HDP家庭临时洞范围显著增加;HDP家庭繁殖洞间距离为118.3±5.156 m,LDP家庭繁殖洞间距离为143.7±7.037 m,相较于LDP,HDP家庭繁殖洞间距离显著减少。家庭临时洞范围的增加和繁殖洞间距离的减少会改变喜马拉雅旱獭相遇的频率,进而增加偷情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本研究得到以下关于研究区域喜马拉雅旱獭婚配制度的结论:1.喜马拉雅旱獭婚配制度为主要的一夫一妻制。2.喜马拉雅旱獭的婚配制度符合栖息地变异-婚配制度模型。3.人为干扰并未影响草地生物量的丰度和分布,但其所导致的洞穴资源特征变化影响了喜马拉雅旱獭的婚配制度。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稀土发光材料作为新一代的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显示照明、生物医疗、光电转换、环境催化等领域,是目前发光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不仅与掺杂离子的种类、含量和价态有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基质材料提供的晶体环境以及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因此,探索新型高效的稀土发光材料需要不断尝试新型基质材料与各种稀土离子的耦合设计。本研究以磷酸盐Ca9La(PO4)7和硼磷酸盐KBaBP2O8两种发光材料基质为
学位
学位
Wolbachia是母本遗传的内共生细菌,广泛存在于线虫和节肢动物中。由于Wolbachia可对宿主的生殖方式进行调控而广受关注。蟋蟀类昆虫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丰富,一些种类是常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首次对我国部分蟋蟀种类Wolbachia及其WO噬菌体的感染进行了 PCR检测,并利用wsp基因和多位点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s,MLST)基因序列对所感染的Wolbac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重要元素,与生长和代谢密切相关,目前磷资源短缺和土壤磷限制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植物中不同的磷组分的分配比例和迁移及回收效率可以影响包括植物光合及生长等诸多生理过程,不同树种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采集亚热带18种常见树种(分为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叶、凋落物叶和枝(根据河流系统分级法分为三个级别)样品,采用最新31P核磁共振法测定不同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