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幽默的表达方式总是以独特的魅力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幽默在文学领域的意义,翻译家绿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某种情况下,我几乎想说,幽默是文学的生命,至少是现代文学的生命;没有幽默和幽默感,就谈不上从事文学,不论是作为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绿原,2003:16-18)。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对幽默文本的翻译不可轻视。英国心理语言学家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率先将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并建立了关联翻译理论体系,为翻译行为提供了全新视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交际,所以,应当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交际过程,意在追求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能使读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等量效果。通常判断幽默是否有效传递的标准是等量效果,这与最佳关联密切相关。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强调的某些概念和观点,恰好符合幽默言语的特殊性,能够为幽默翻译提供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以毕飞宇的《玉米》及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比较原文与译文中幽默语言的关联性差异,以帮助原文及译文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幽默反映出的特定意识形态。本文采用了语料库和手工标记相结合的统计方式,在具体研究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对比研究及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译者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幽默语言的?第二,若译者没有采用与原文同样的本体和喻体,那么,译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与原文对等的幽默效度的?第三,译文中幽默语言丢失的原因是什么?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了如下发现:一方面,译文通过直译、改译和省略三种方式来翻译原文中的幽默语言。因汉英幽默言语具有各自的特点,东西民族思维存在着差异,格特由此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两大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通过英汉对比发现,葛浩文在幽默言语的翻译过程中遇到障碍时,灵活采用了关联理论中的两种翻译策略并达到了译文与原文关联性的一致,从而扣住交际意图,实现交际功能,取得幽默效度的对等。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事例分析发现,导致译文中幽默语言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历史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差异。由于文中有许多搭配、习语、惯用语与英文是十分不相同的,如果不能用相同的文化心理去理解用语习惯,那么就难以将其运用到翻译中。因此,作者认为关联理论不仅可以检测幽默效度的差异,而且也可应用于具体的层面指导翻译实践,即译者灵活选择直接翻译策略和间接翻译策略去缩小中英文化差异,从而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加强文化交流。该论文旨在加深对幽默本质的认识,强化译者对关联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希望有助于提高幽默文学作品的翻译效度,进而把中国的小说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