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空间界面的可识别性设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以来,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随着人们对满足交通和精神舒适度需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地铁已越发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为承载大量人流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地铁站是现代城市所特有的构筑与空间,其可识别设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环境使用的便利与否。我对地铁空间可识别设计提出三点目标:1、对站内空间的可识别性即当你进入入口后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乘车的站台;或下车后能迅速找到距离自己目的地最近的出口。我认为解决此关键在于视觉导向系统的人性化,结构的透明化、光环境的导向化,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对站点间的可识别性即当你在车上时,可以迅速识别所经过车站为何站,以确定自己的方位;或者下车后能迅速判断是否是自己所期望的目的地。解决此关键在于装饰的主题化、表皮及结构的异质化。3、消除地下不良心理反映通过装饰的美学功能消除人们在地下的不良心理,放松人们的心情,并且能够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解决此关键在于装饰的文化性,文化的趣味性,以及对车站入口的精心设计。从上所述,地铁站台设计最根本的难点在于空间变化的可能性较少,而可识别性是此类环境设计的重要目标。本人提出从空间界面入手,坚持建筑与室内环境要素一体化的设计观念,是达到地铁站台设计目标的基本理念。在归纳地铁站台空间界面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以提升环境可识别性为目标。文章提出了表皮的异质化、光环境的透明化、装饰的主题化、文化的装饰化、人性化、结构的真实性等地铁车站台空间设计的思路。但每个车站各具特色,使车站内装饰塑造的环境与地面环境遥相呼应,具有导向作用。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土地利
<正> 我党的老教育家、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前不久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老专家刘静和同志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很多识字教育上的问题,语重心长,发人深思。我反复诵读后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以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强化
综观20世纪的金融监管,我发现金融监管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分工方式在各方面影响金融监管方式。本文总结了国际上主要的金融监管模式包括美国、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是指利用已有的配电网作为传输媒介,实现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技术。由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不需要重新布线、成本低廉,因此在智能家庭网络和宽带接入等
<正>近年来,江苏省灌南县财政局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的民生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努力从各个层面大力推进民生资金监管,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全力配合推进县和乡镇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模仿讽刺在中国还未受到足够关注,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在生活中已经大量存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与《无极》的著作权纠纷将它带入我们的视野。模仿讽
本文旨在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英语中的完全倒装句进行研究。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为理论基础,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完全倒装句的认知过程,分类以及结构特征。依据背景
本文采用局部—整体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分析含裂纹薄壁钢构件的稳定性理论,并系统地研究了裂纹对受压薄壁钢构件的弹性屈曲行为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其中整体受压柱按一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