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在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中的作用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视是世界上视力受损最主要的原因,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病因和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多巴胺(Dopamine,D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多报道显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抑制剂可以影响动物近视的发生发展,多巴胺受体主要分为两大类: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多巴胺受体在中枢系统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组织均有大量分布。目前,多巴胺D1受体在近视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其在近视中的作用及作用部位均尚未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多巴胺D1受体的作用并探索具体是哪个部位的多巴胺D1受体参与近视形成。因此,本研究采用视网膜特异性敲除多巴胺D1受体小鼠动物模型来明确是否是视网膜上的多巴胺D1受体参与近视的发生发展。
  方法:
  Drd1flox/flox(D1f/f)小鼠和Six3-Cre小鼠杂交,繁殖出实验所需的特异性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敲除小鼠。在小鼠出生2周后进行基因鉴定分为视网膜D1受体敲除小鼠(D1f/f Six3Cre+)和对照未敲除视网膜D1受体小鼠(D1f/f Six3Cre-),并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角膜、晶体、巩膜中的多巴胺D1受体表达量以及视网膜中多巴胺D2受体表达量,明确该繁殖方法获得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敲除小鼠敲除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在小鼠4周龄时通过屈光筛选,将筛选合格的小鼠作为实验小鼠,进行随机单眼形觉剥夺。实验小鼠分为溶剂组(VC10mg/kg)和药物组(SKF383936mg/kg),溶剂组分为D1f/fSix3Cre++VC(n=6)和D1f/f Six3Cre-+VC(n=5),药物组分为D1f/f Six3Cre++SKF(n=6)和D1f/f Six3Cre-+SKF(n=6)。连续四周每日9点-10点之间腹腔注射给药或溶剂。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小鼠的体重,EIR测量屈光度和OCT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等眼球生物学参数,并比较各组小鼠实验前后的屈光度和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
  1.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敲除小鼠的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表达量明显降低,敲除效率为94.3%,角膜多巴胺D1受体表达量是正常小鼠的91.1%,晶状体多巴胺D1受体表达量是正常小鼠的99.0%,巩膜多巴胺D1受体表达量是正常小鼠的105.8%,视网膜多巴胺D2受体表达量是正常小鼠的109.5%。
  2.在对照小鼠上,与溶剂组相比,4周的SKF38393药物处理组显著抑制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进展(-4.87±0.36D in D1f/f Six3Cre-+VC VS-2.08±0.69D in D1f/f Six3Cre-+SKF,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时也抑制了双眼间眼轴差值的相对增长(0.035±0.014mm in D1f/f Six3Cre-+VC VS0.003±0.005mm in D1f/f Six3Cre-+SKF,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之相反的是,在视网膜D1RKO小鼠上,与溶剂组相比,4周的SKF38393药物处理不影响形觉剥夺性近视的进展(-3.49±0.75D in D1f/f Six3Cre++VC VS-4.04±0.95D in D1f/f Six3Cre++SKF,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样,4周的SKF38393药物处理对视网膜D1RKO小鼠双眼间眼轴差值的无明显影响(0.046±0.010mm in D1f/f Six3Cre++VC VS0.038±0.007mm in D1f/f Six3Cre++SKF,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它生物学参数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等眼球生物学参数在各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论:
  选择性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能抑制小鼠的形觉剥夺性近视,该抑制作用在特异性敲除视网膜D1受体的小鼠上消失,说明了激动视网膜组织以外的D1受体不影响小鼠的形觉剥夺性近视,进而证明了位于视网膜上的D1受体参与了近视的发生发展,而其他组织的D1受体对近视的作用不显著。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