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及其与阿司匹林抗凝血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uba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司匹林问世已有一百余年。上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是,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充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近年来提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概念。阿司匹林在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会迅速的被存在于血浆、肝脏及胃粘膜中的阿司匹林酯酶水解为水杨酸,而在体内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是阿司匹林的原型药物,被阿司匹林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后失去此作用,因此服用阿司匹林后,在体内是否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作用强弱以及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都可能与人体内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这一相关性,探讨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是否是影响阿司匹林抗凝疗效及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之一,来指导阿司匹林临床个体合理化给药。本课题建立同时测定血浆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阿司匹林(ASA)与水杨酸(SA)比值SA/(ASA+SA)表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并对阿司匹林酯酶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测定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健康中国人的血浆为阿司匹林酯酶的酶源来研究该酯酶的动力学特性。测定100例健康中国人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考察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考察临床上经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的药物对阿司匹林酯酶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化用药提供依据。由于阿司匹林酯酶在人体的肝脏、红细胞及胃粘膜中也有分布,但目前尚没有反映全身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指标,因此我们建立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内活性指标,研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与阿司匹林抗凝血疗效的相关性,考察阿司匹林酯酶活性高低,即阿司匹林体内的水解速度是否是影响阿司匹林抗凝血疗效及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之一。方法:实验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mm×150mm,5μm);岛津Shim-pack C18预柱(4.6mm×1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72mmol·L-1磷酸(22:78,v/v);检测波长为228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浓度的方法。以阿司匹林与水杨酸的比值SA/(ASA+SA)表示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并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法对其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择;通过选择不同的条件,对该酯酶的酶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建立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测定方法,测定100名健康中国人血浆中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绘制概率分布直方图,观察该酯酶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在培养体系中不加入和加入临床上经常与阿司匹林合并应用的其它药物(化合物),测定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变化,考察临床上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的影响。通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12例健康志愿者口服100mg拜阿斯匹灵后的血浆清除率,来考察某一特定时间点血浆SA/ASA比率与阿司匹林清除率的相关性,来确定阿司匹林酯酶体内活性指标,并通过考察阿司匹林酯酶活性与临床阿司匹林疗效指标(TXB2、6-keto-PGF)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高低是否是影响阿司匹林抗凝血疗效及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之一。结果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血浆中的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浓度,具有快捷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样品分析时间少,良好的分离度和可靠性的特点,并且可以克服提取及分析过程对测定的干扰,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在0.08~5.12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水杨酸在0.05~4.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法对体外培养条件优化选择得出的最佳的培养条件是A2B2C3D1,即以1mmol·L-1阿司匹林,200μL血浆,在pn为7.6的培养液中培养20min。阿司匹林酯酶的米氏常数Km=429.67nmol·L-1和Vmax=2.56μmol·min-1·mL-1(血浆),最适反应温度为37℃,培养缓冲液最适pH为7.4,该酶对pH的变化较敏感,对热极不稳定。临床上经常与阿司匹林合用的药物中,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双嘧达莫、卡托普利、美托洛尔、非那西汀、扑热息痛、川芎嗪等药物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丹参素钠、利多卡因等这些药物对阿司匹林酯酶具有较显著的诱导作用;辛伐他汀、氢氯噻嗪、咖啡因这些药物对阿司匹林酯酶的影响不明显。100名健康受试者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平均值为(0.2167±0.0683);67名健康男性和33名健康女性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分别为(0.2159±0.0692)和(0.2173±0.0684),两者之间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阿司匹林后,经过对血浆清除率和各个时间点的水杨酸(SA)和阿司匹林(ASA)的比值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3.5小时的血浆中的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比值与阿司匹林的口服清除率显著相关性最好(r=0.882,P<0.01),因此可反映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由此确定的12名志愿者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和AUCASA与阿司匹林的抗凝血疗效指标TXB2抑制百分率和TXB2/6-keto-PGF的比值的变化存在着显著地相关性(分别为r=-0.9408,P<0.001;r=-0.8211,P<0.01和r=0.8037,P<0.01;r=0.7316,P<0.01).这些相关性说明阿司匹林酯酶是阿司匹林的抗凝血疗效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测定的高校液相法操作简便、灵敏、快速,可同时测定血浆中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浓度,适合于在体外测定血浆中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为国内深入开展阿司匹林代谢酶研究开拓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人血浆中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对于pH的变化较敏感,而且对热极不稳定。临床上经常与阿司匹林合并使用的某些药物可对阿司匹林酯酶产生具有较显著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因此同时服用这些药物时应该谨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在中国人群中分布成正态性,且性别之间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在阿司匹林酯酶活性,AUCASA,TXB2抑制百分率和TXB2/6-keto-PGF的比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说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即阿司匹林水解成为水杨酸的速率是阿司匹林的抗凝血疗效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将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各43例,放疗40Gy/20次,唑来膦酸采用4mg静脉滴注,对两组疗效
绿色营销是企业顺应绿色消费趋势,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通过运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资源循环使用的方式,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饮食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企业盈利为目的营销方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健康饮食消费需求的增加,使得绿色营销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营销方式的一个突破和创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已经不再是解决简单的温饱问题。人们对于食物所寄予的期望逐
将无机阻燃剂用于皮革涂饰工序中,在模拟自然火灾的燃烧环境下,获得涂饰工序下阻燃皮革热降解动力学方程为譒atava-譒est仳k。
采用微波特殊加热技术,首次对不同镍盐制得的球形Ni(OH)2材料进行了热处理研究,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处理后材料的电化学比容量较未处理的提高5%~9%左右,充放电平台也明
土地储备开发是实现城市规划、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性住房等民生用地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政府性债务管理政策的调整,土地储备机构不再具有融资职能,如
日本在战后经过高速经济成长阶段,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其发展经验和过程对于人均土地资源条件相似和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我国具
报纸
激光层裂技术,最近几年已被成功地用于测量强但脆的非消耗、非扩散性微米厚薄膜与基体界面拉伸强度。本文对激光层裂技术测量薄膜和基体结合强度进行了初步的有限元数值研究,
以宜红茶为材料,采用热风、远红外、微波、光波、微波+光波组合(微波火力∶光波火力=67%∶33%)对其进行提香,通过感官品质评价、理化指标测定以及香气成分分析比较各方式的提
目的探讨RNA结合蛋白6(RBM6)对喉癌发生发展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15例原位喉癌患者在术中的喉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BM6
本研究通过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研究的背景和基础理论分析,结合教育实践需要,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可理解、可操作的参照,消除对创新教育的种种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