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流量体外循环对脑氧代谢及乙状窦内压的影响,探讨体外循环期间乙状窦内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趋势及其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5例,根据体外循环期间灌注流量(60~80ml/Kg·min)随机分为三组(n=15),G1组(62±2ml/Kg·min)、G2组(72±2ml/Kg·min)和G3组(82±2ml/Kg·min)。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测有创动脉压,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到乙状窦测量乙状窦压力(SSP),G1组体外循环(CPB)期间灌注流量维持在62±2ml/Kg·min,G2组CPB灌注流量维持在72±2ml/Kg·min,G3组CPB灌注流量维持82±2ml/Kg-min。分别于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完毕(T1)、体温降至最低(T2)、复温至35℃(T3)、CPB停止30min (T4)、CPB停止2h(T5)、CPB停止6h(T6)六个时间点同步采取左桡动脉血和乙状窦静脉血做血气分析,测量动静脉氧分压(PaO2、PSvO2)、动静脉氧饱和度(SPO2、SsvO2).血红蛋白(HB)、血糖、乳酸,并根据FiCK公式计算动静脉氧含量(CaO2、 CsvO2)、动静脉氧含量差(Da-vO2)、脑氧摄取率(CERO2)。分别取T1、T4、T6动静脉血检测S100p蛋白的含量。记录置管后(P1)、CPB开始(P2)、CPB开始5min(P3)、CPB开始10min(P4)、CPB开始20min(P5)、CPB开始30min(P6)、复温(P7)、复温10min(P8)、主动脉开放(P9)、复跳(P10)、复跳10min(P11)、CPB结束(P12)、CPB结束5min(P13)、CPB结束10min(P14)、CPB结束20min(P15)、CPB结束30min(P16)、CPB结束2h(P17)、CPB结束6h(P18)的MAP和SSP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①血气分析:组间分析,三组组间CaO2,CsvO2、Da-vO2、 CERO2、 SPO2、SsvO2、HB、血糖、乳酸各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aO2, CsvO2、Da-vO2于T2、T3、T4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O2于T2、T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02于T2、T4、T5、T6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PsvO2、SsvO2于T2与T3有统计学意义(P<0.05)。HB与T1比较其余各点均有统计学意义,HB明显降低(P<0.05)。动静脉血糖除T1点外其他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乳酸T3、T4、T5、T6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100p蛋白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T1比较T4、T6有统计学意义③SSP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与G2组、G1组与G3组有差异(P<0.05)。G1组低于G2和G3组:组内比较,SSP于P9、P10、P11、P12、P13、P14、P15、P16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MA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MAP于P2、P3、P4、P5、P6、P9、P10、P17、P18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SSP与MAP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52,回归方程为Y=0.11X+6.717。结论:①在60~80ml/Kg·min范围内不同灌注流量体外循环对脑氧代谢和S100β蛋白的含量没有显著的改变;62±2ml/Kg·min组的乙状窦内压较低;②体外循环期间在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乙状窦内压明显上升,CPB结束2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乙状窦内压与平均动脉压有相关性;③低温麻醉下的体外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脑氧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