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民居研究领域已逾八十余载发展历程,研究成果无论于地域覆盖面,或于数量上均已形成较大规模。这期间,成果不断丰硕,方法不断多元。几辈学者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构建着民居研究的学术图景。支撑民居研究内容拓展、拓深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依托于研究方法及路径的逐步进化。传统民居作为既具备历史价值、又兼备使用价值的复合性空间载体,需关乎“人”与“空间”的双重特性,及二者长期互动后的相对稳态关系,且稳态关系又会在新一轮的历时过程中微妙地经历新一轮的变化。基于空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单一的研究方法已不足以解决民居研究中错综复杂的问题。随着学科间交叉的发展及深入,民居研究从早期单一建筑史层面的研究,不断扩展为多层次、立体式研究路径设计。
  针对目前民居领域以“民居”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已非常丰富,但其研究发展过程及路径一直未得到整理的现状,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各阶段学科教育发展背景、时代意识环境、学术思潮变迁等外界影响因素,历时性分析民居研究各阶段的发展环境以及在方法路径选择上的集体倾向,并解读和诠释阶段性转变诱因、提炼民居研究路径的基本类型等。
  研究首先将民居研究纳入学科教育的发展背景中进行分期探讨,清晰化展现民居研究从萌芽至繁盛的时代环境条件,以整体视野透视民居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伴随建筑学科建立的背景以及各时期学科建设环境的转变,民居研究领域可划分为未形成学科的实践式探索期、建筑学科体系建立下的民居研究初探期、专业结构调整下的建筑史学人才积淀期、研究机构恢复后的民居研究迅速发展期、公元两千年后民居研究高涨期等历史发展阶段,各阶段分别呈现出民居研究的不同发展图景。
  其次,通过对纵向的历时性线索以及横向的因果线索复合的立体交互式研究网络分析,综合揭示民居研究路径探索应随阶段更替的特征显现。结合学科教育发展、时代意识环境、学术思潮变迁等外界影响因素,归纳出各时期在民居研究路径上的历时性特征转变。具体表现为1930-1980年代“考“式研究路径的广泛使用;1980-2000年代“关联式”主导研究路径的采用;以及2000-2010年代群学科交叉方法基础上发展出的区系划研究路径、形态类型学研究路径、环境技术研究路径、数字化路径等的广泛使用。
  再次,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建立民居研究资料基本信息数据库,借助词频分析及词族归类,总结出民居研究主体对象的研究变化态势。并对民居研究路径进行归纳和提炼,对路径“基本类型”进行提取,分析其异质性和融汇运用方式。
  最后,抢救性地从“民居建筑大师”(先从七十至九十年龄段的)开始,记录其民居研究渊源、开展过程、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展望等内容,进一步充实民居研究发展历程并留存珍贵资料。透过民居研究专家的指引以及海外经验的剖析,从理论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效果转化,以及宏观视点扩展、中观研究系统的设计等层面进行了研究发展方向的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水是建筑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仔细观察建筑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也是水在建筑中的应用设计的转变史。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短缺,水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水的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而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水在建筑中的设计思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已不再适用,探索新的设计出发点成为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本文选择从功能和美学两个维度出发,对当代水要素的设计
学位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正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温室气体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建筑低碳化对全球温室效应控制意义重大,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大空间建筑因其体量大、人流量大、热环境复杂等特征,是建筑业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建筑类型。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需同时满足冬夏季的热舒适要求,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较高,具有很大的节碳空间。因此,从低碳角度下的高大空间建筑设
自近代以来,建筑学经历了从科学理性危机到图像化危机的过程。博物馆建筑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下也出现转变,博物馆建筑不再仅仅是文明的展示窗口,还成为了文化意义的代名词和鲜活生动的体验式场所。如何回归建筑本源价值,重拾真实的建筑体验成为了博物馆建筑的迫切诉求。  本文在第二章梳理了现象学哲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相关概念。20世纪初,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抵抗分析哲学而出现,在经过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发展后出现分
学位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首都,拥有大量的民国建筑遗存,尤其是南京高校中的民国文物建筑,它们保存相对完好且延用至今。一方面,这些文物建筑遗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但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延用至今,建筑日渐老化,建筑热湿性能差,无法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而遭到粗暴的改造。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建筑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对南京高校中的民国文物建筑遗存进行建筑性能提升,改善热湿环境,不仅有利于文
学位
办公建筑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一直处于不断扩展的发展阶段:新世纪信息技术和现代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使现代办公模式趋于多元化和智能化,办公空间需承载的行为活动愈加丰富;近几年来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办公空间的生态化发展,人们开始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办公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及工作情绪,因此健康理念的提出是健康办公空间研究的新契机与新挑战——办公空间不
传统建筑聚落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证物、是文化遗产的精华和代表,街区街巷是传统建筑聚落中物质的基础、空间的载体,展现了聚落的宏观形态特征,传递着城镇聚落文化历史物质空间记忆的连续性。江苏地区现存约十几万座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村落,其中传统建筑聚落中许多尚未被纳入到保护规划工作范围内,它们承载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功能,形成的街区街巷整体风貌也与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一样反映着城镇村落的历史与特征,
学位
随着城市用地日渐紧缺,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地下空间相对封闭,引入中庭则可极大地改善地下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本文以徐州市地下中庭为例,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对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进行了研究:问题一,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的现状如何;问题二,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如何评价;问题三,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如何改善。  通过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研究了问题一,得出如下结论:冬季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较为适宜,结
自古希腊时期祭神的露天剧场诞生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剧场类型百花齐放,从综合性的大剧院到专业型剧场,剧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通过对剧场发展史的回溯,可以看到剧院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观众厅的发展而演进。每一次文明更替,其观众厅的体型也随之出现了种种的创新,而体型的创新也带来了种种的声学问题,随着声学问题的解决与新体型的出现,有着先天的声学缺陷的体型慢慢淡出历史
本文依托实践项目阳宝山莲花寺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分为上下两篇:第一部分主要是项目的设计表现、分析与技术图纸;第二部分是文物保护约束下的山景重构设计研究报告。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文物保护原则的约束下,面对遗址周边山体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问题,遗址博物馆应当采取的设计策略。研究报告首先对遗址博物馆选址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确定保护范围外选址。其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佛教山地寺庙总体特征和阳宝山山地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