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以尊重人的未完成性发展、追求人的完满自由的生命价值为旨趣。而现实课堂教学深受传统教学规范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不仅使原本流动的丰富的教学过程异化为刻板划一的教学流程,而且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权利,最终未能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由此,引出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问题。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形态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反映,是现实教学的切实需要,更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趋势所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立足点,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从生成性课堂教学内涵的分析出发,围绕其特征,试图解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状态,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概述。从生成性课堂教学问题的由来,尤其是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已有研究的相关情况。第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学理论、知识论四个视角,分别探讨了其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在关系。第三,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生成性”这一概念的凸显是在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尤其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过程、资源和评价观上所倡导的不同于以往的理念与诉求。其与教学预成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与教学预设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成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在: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价值体现了学生生命成长的自主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无限超越性;在教学目标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教学引向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观上,注重师生交往与对话的教学过程倡导民主、平等的参与机会,体现出沟通与合作的教学关系,凸显了创造与生成的意义理解;在教学资源观上,尊重学生经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待开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征;在教学评价观上,突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主体的“参与”和思维的“过程”,强调对结果的反思。第四,通过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主要以小学语文和数学为例),并结合访谈,归纳与总结出当前生成性课堂教学体现存在如下四方面问题:一是过于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教学过程呈现出虚假繁荣,三是文本解释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四是课堂评价拘泥于形式。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对生成性课堂教学体现问题的呈现及分析,本文尝试探索优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关注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建构多元、协商式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其他文献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采取种种措施努力使全体人民都
目的观察中药安络化纤丸对四氯化碳(CCl4)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同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4只雄性清洁级C57BL/6J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安络化纤组
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在动机领域的研究中吸取了国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要素进行了较多相关研究,但多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主,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资源丰富、比重轻、比强度、比刚度高、阻尼减振降噪能力强、液态成型性能优越、电磁屏蔽性能好、易于再生利用和自然降解等优点,能够满足
银行业现代化和全球化对银行风险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除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和产品外,更需要具备的是资本约束下的发展观,具体体现为对银行风险资本
1997年11月,王占廷被省农垦总公司党组调任正阳关农场场长兼党委副书记,带着淮南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劳模证书和干部职工对自己的依依不舍,离开了经过他几年治理,开始步入兴旺发展的东风湖
简要综述了农田尺度下干旱胁迫的指标表达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所需基础资料的获取途径,着重介绍了干旱胁迫综合指标(CWSI)的计算原理及应用。比较结果表明,从农田
<正>近20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及年轻化呈走高趋势,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第一因素。癌症晚期导致衰竭的因素之一是营养摄入不足,约20%以上肿瘤患者直接死亡原因为营养不良。
市民公共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能激发市民公共生活的产生。通过对市民依托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的公共生活进行观察研究,进而对城市现有的公共空间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宣传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地农村蓬勃兴起。不少学者对于如何有效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研究颇多,但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待加入合作社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