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物民事法律地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动物?在自然世界中动物所居地位何如?在社会中动物所居地位又何如?这一连串的疑问并非凭空而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使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与因循守旧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凸显出来,成为催生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人类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求使得动物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被拥有的财富、被开发的资源;人类对精神空虚的恐惧使得动物成为被虐待的对象、被残杀的目标。作为自然界的生物种群之一,人类本应对其他生命报以尊重与关怀、理性与仁爱,而不是冷漠的心肠和暴戾的手段。人类对社会应当做到主而不宰,不做到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又何以做到关怀与尊重人类自身?国外最早对动物进行关怀的法律文件可追溯至1822年的《马丁法案》,随后各国陆续开始对动物福利进行立法的进程。我国与动物有关的相关立法并不多,相对而言较为完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时也有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法律条文零星散见于其他法律之中。但无论是国外所积极倡导的动物福利立法,还是国内有针对性的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均未能达到最佳效果,即有效的关怀与尊重动物。究其原因,是因为动物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它们既不是物体,也不是人类,而是一类具有生命的生物体、是有感知能力与喜乐意识的生物体。若将其作为客体进行保护,无疑是将其视为物体一般的人类附属品、利用对象;若将其作为主体进行保护,又会在道德伦理界掀起轩然大波。一时之间,难以定位。仔细思考,是因为没有正确把握如何对待动物的原则与方针。传统观念是将对待动物的方针定位为“保护”,而“保护”的隐含意义是侧重于将其视为弱势群体、视为人类的利益工具和资源财富,故一旦要对动物赋予权利,势必引起传统价值领域的“地震”。而如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便应当将对待动物的方针定位为“尊重和关怀”,“尊重”的隐含意义是侧重于将其作为自然界与人类平等的生物体而对待,“关怀”的隐含意义是人类基于社会创造者的地位而言,此时要对动物赋予权利,便是顺理成章之事。文章综合运用了文献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法、归纳法、预测法、功能分析法、探索性研究法。正文分为四部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第一部分“我国民事主体制度概览”对民事主体制度的相关定义、发展轨迹、制度内部关系、判断标准作总结分析;紧接着通过第二部分“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概览”一方面从立法实践上对英国、美国、新西兰、中国香港地区的相关立法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从理论探讨上就“动物法律人格”的三种学说作简要分析,同时辅之以国外经典判例与对国内动物保护事件的图标说明,以佐证我国应赋动物以民事主体资格的观点;随后在第三部分“我国动物民事主体地位建立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中强调构建动物民事主体地位将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弥补道德关怀、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并对反对赋予动物民事主体地位的论点一一进行驳斥;最后在第四部分“动物民事主体地位构建之具体方案”中提出了两个解决途径,其一为对生物格制度的创设,其二为对类人格制度的承认。
其他文献
执政党意识形态整合能力是指执政党聚合、统领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能力.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整合能力是建构科学合理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
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事纠纷不断涌现出来,各地基层法院每年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激增。纵览近十年来国内有关基层法官的媒体报道和学术论文不难发现,中
以北方某城市的燃气事故为依据,结合各地的经验,对燃气系统漏损事故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
<正> 机关安全保卫工作是机关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发挥好机关安全保卫工作的作用,就要努力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平时,其重要性很难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前段时期“非典”这一
<正> 祖国,我藏在眼里烙在心里锁在梦里的牵挂,与南湖那条灿若红莲的画舫一起成为我人生的源泉。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
当前我国预付费消费领域侵权多发、乱象横生,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不利于预付费消费的健康发展,甚至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本文选取这一贴近经济生活的
劳动规章制度作为劳动法领域的一项特有制度,各国劳动立法都不同程度地对之做了规定。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虽然明确规定了这一制度,但有关规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证券市场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前行,股市也呈现大牛格局,人气空前高涨。而随着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恶化,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经济刺激
<正>1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燃气企业引入了外资,进行了股份制改制,城市燃气公司之间的重组与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燃气需要学会走向市场。
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整体素质、施政业绩和综合能力的认知与评价。政府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程度、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