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立体抽采防突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光矿井煤层存在瓦斯含量高、煤层层数多且煤层间距小、煤层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煤层渗透性低、煤层透气性差、抽采有效半径小、抽采时间短、构造复杂、孔被水封导致钻孔难以发挥作用等特点,为此,在容光矿井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立体抽采防突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立体抽采防突理论体系,推导出了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立体抽采防突认证方程和适合容光煤矿瓦斯立体抽采防突认证方程。完成了瓦斯立体抽采防突和认证实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了本煤层回采工作面平行抽采钻孔抽采、顶板高位走向钻孔抽采、回采工作面采空区“T”型网管抽采、底板穿层钻孔抽采等合理的布置方式,在立体上采取综合防突措施,由“单一平面抽采”变为“立体综合抽采”,克服单一防突措施的不足,从根本上消除突出危险。开发研制了PE矿用塑料导向滑轮管道瓦斯抽采护孔技术,提高了钻场瓦斯抽采率。采用UDEC模拟了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动态发展过程,得出了底板和覆岩破裂移动规律,及随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被保护层煤体应力和变形分布特征,进而分析了它对合理布置卸压抽采钻孔和消除被保护层突出危险性的作用。系统的将近距离煤层卸压瓦斯储集和运移规律与采动覆岩移动、裂隙演化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科学的、完整的将瓦斯灾害治理工程与采场卸压瓦斯流动规律、瓦斯富集区统一考虑,环型裂隙圈是动态的,瓦斯运输和储集也是动态变化的。对垮落带破碎煤岩的渗透率进行量化研究,推导出了回采期间采空区垮落带的渗透率半理论化的表达式,并将其应用于瓦斯立体抽采系统中。采用了FLUENT软件,模拟了近距离煤层瓦斯立体抽采防突过程,发现了近距离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的煤岩体裂隙动态时空演化风流流场分布规律及瓦斯分布规律;顶板高位走向钻孔配合“T”型网管抽采情况下,增加了工作面的瓦斯抽排量,减少了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涌出;抽采钻孔周围煤体中瓦斯压力分布,从钻孔中心向外呈增大扩散,钻孔周围煤体中瓦斯流动速度场分布,从钻孔中心向外呈减小扩散。建立了一套回采工作面瓦斯立体抽采防突综合治理措施和防突管理体系。通过C5煤层本煤层抽采瓦斯含量降到5.83m3/t,瓦斯压力降到0.28Mpa;通过底板穿层钻孔和高位走向钻孔抽采被保护层卸压瓦斯,C6、C8煤层瓦斯含量降为3.04m3/t、3.22m3/t,C6、C8煤层瓦斯压力降为0.35MPa、0.42Mpa,C6、C8煤层透气性系数增加250和284倍,煤层各项测定指标降到了该煤层突出危险临界值以下,采煤工作面回风流瓦斯浓度由1.5%以上下降到0.30%以下,回风流绝对瓦斯涌出量由24.33m3/min下降到4.50m3/min以下。在整个开采过程中,没有出现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没有出现瓦斯超限作业,日安全出煤2000t,年产值达到2.4亿元,瓦斯立体抽采防突抽排技术效果是明显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广泛的推广使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不同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
用普通录像机和专用接口电路,组成雷达信号记录设备,对箔条干扰的雷达回波视频信号以及雷达接收机中如自动增益控制电压等低频信号进行了成功的记录,并将这些录取的信号送微
结合工程实例,论述在通风,空调系统的施工阶段监理中,对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具体做法。
目的:探讨紫杉醇加卡铂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骨肿瘤的护理情况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62例接受紫杉醇加卡铂联合化疗治疗的恶性骨肿瘤患者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
随着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学界和社会公众再度提高对金融监管与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视。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给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
介绍了莆田佳通轮胎有限公司炼胶车间外墙防渗沁的有效措施。
对某锤击沉管灌注桩工程施工质量事故的加固处理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介绍锚杆静压桩在进行桩基工程事故加固处理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随着单分子操纵技术的发展,分子马达的运动性实验研究已成为生物物理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于那些依赖于ATP(三磷酸腺苷)来实现化学能与机械能之间相互转换的分子马达,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
随着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尘害问题日益突出。煤尘不仅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引发尘肺病,而且有可能引起煤尘爆炸,酿成矿井重大灾害事故。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