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洋大型藻类水解液的厌氧发酵产氢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eng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大型藻类被称为第三代生物质,其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本论文以海洋大型藻类—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为材料,采用物理和化学预处理方法,制备海带水解液,进行基于海带水解液的厌氧发酵微生物产氢特性研究。实验中采用热与酸两种预处理方法制备海带水解液。结果表明,热预处理(121℃,20 min)海带,其多糖得率最高,为23.88%;酸预处理(1.0%H2SO4)还原糖得率最高,为30.84%。海带水解液中单糖组成主要为: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不同预处理方法下,海带水解液中单糖含量差异比较明显:热处理(121℃,20 min)条件下半乳糖醛酸最高,为9.50%;热处理(100℃,10 min)、酸处理(1.5%HCl)及酸处理(1.0%H2SO4)条件下岩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1.91%、11.48%、30.11%。将取自渤海天津海域潮间带污泥厌氧培养于海带水解液中,富集获得产氢混合菌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产氢混合菌群组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海带水解液中富集的混合菌群,对照组中,能够注释到19个门、3 1个纲、71个目、1 1 8个科、159个属。混合菌群在热与酸处理的海带水解液中,其在门、纲、目、科、属五个分类水平上存在共有优势菌群,主要集中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梭菌纲和杆菌纲;梭菌目和杆菌目;瘤胃菌科和梭菌科;梭菌属。此外,在盐酸预处理海带水解液中,菌群组成多样性高,shannon指数是5.253。在不同预处理海带水解液培养条件下,测定混合菌群的产氢量。结果表明,混合菌利用盐酸预处理的海带水解液,其产氢量最高(825.68 ml/L),相比对照组提高61.11%。以海带水解液作为唯一培养基,分离鉴定一株厌氧发酵产氢细菌,命名为Clostridium sp.WANY51(登录号:KY197470)。该菌株呈革兰氏阳性,菌体大小8.19 um×1.45 um。菌株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生长及厌氧发酵产氢的代谢终产物主要是丁酸、丁醇、乙酸。菌株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体积比为80%)的产氢量最高,为990.50 ml/L。在起始pH为7.0时,该菌株利用海带水解液产氢量最高,为987.07 ml/L。菌株Clostridium sp.WANY51能够利用大型藻类进行生长和产氢,这将为微生物产氢的规模化应用和大型藻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新的实验证据。
其他文献
金刚石以硬度高、摩擦系数低、热导率高及耐腐蚀性好等特性,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VD金刚石涂层刀具是一种新型的切削刀具,在硬质合金成型刀具的基础上,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沉积一层金刚石涂层,目的是提高刀具的耐磨性和表面硬度。将CVD金刚石涂层刀具用于石材加工,可以提高加工石材表面的精度及加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本文主要研究金刚石涂层刀具的制备,并将制备的金刚石涂层刀具应用于
在公司的发展进程中,公司既需要一定的高管激励来促使高管更加努力地工作,激励高管创新精神,又不希望高管采取过于激进的经营风格,使企业处于较大的风险中,进而影响企业的长
静电纺果胶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较高的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等特点,是一种有前景的生物材料。我们课题组前期发展了使用小分子二酰肼交联剂交联氧化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多年发展,“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越来越多的“走出去”企业选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
住房价格波动会引起住房财富总值发生变动,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的信心、预期和能力的改变,最终会通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中国城镇居民
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贸易摩擦有加剧的趋势,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制约因素。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但综合起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贸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是影响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重要障碍。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由于其高投机性、高流动性的特征,会导
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地处隆格尔-念青唐古拉断隆带东段。通过对蒙亚啊铅锌矿床的基础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对矿床进行阶段划分。以包裹体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
可交换债券是一种创新型金融衍生品,最早出现于国外并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尽管学者们对该产品的公告效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受制于市场的不同,其结果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可交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主导力量,逐渐向流通服务业和制造业渗透。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与流通服务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流通服务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