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倪豪士《史记》英译本为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c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的翻译理论长期以来强调翻译的客观性,原文本一直处于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以致译者的主体性鲜有发挥。19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以及近年来对翻译伦理的探讨,使得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新的审视。作为跨文化交流重要的载体,译者在译介原语文化和丰富译语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要证明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就必须基于译本本身来研究译者风格问题。此外译者主体性并不是译者能动性的随意发挥,鉴于此,本研究将同时涵盖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以期更加全面地理解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  本文首先概述了有关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翻译规范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理论在语篇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发现目前关于译者主体性及其表现内容的相关研究多为理论上思辨,辅以少量的例证,而缺少以某一语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史记》及其两个英译本建立平行语料库,以倪译本为主要观察对象,以杨译本为参照译本。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细致观察文本,总结译者主体性在倪译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其深层制约因素。研究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发现,译本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译者主体。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的副翻译内容,词汇选择的广泛性,句式的长短和对各类句式的处理,对篇章的结构的调整,对原语篇修辞方式的态度以及对文化的负载词的翻译方式。从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来看,1.倪译本更为复杂,副翻译内容和注释丰富;2.倪译本词汇选择更广,两个译本形符比分别为11.58和10.4;3.较之于杨译本,倪译本句式简短,平均句长分别为15.14和17.2,句式处理灵活;4.在段落、篇章处理,倪译本与原文有较大差异,段落数分别为587和130;5.译本在保留原文修辞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基本为直译加注,注释不独立于译文,而与其形成整体。总体而言,倪译本在传达原文的风格方面,发挥了其主动性,而在处理文化内涵方面,完全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表现了其受动性。此外,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语境,原文的文体特征,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的赞助人以及既定的专业规范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杰罗姆·戴维·塞林格顿时在校园中的名声大噪,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间好评如潮,使之很快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然而这个
翻译活动与人类有着几乎同样悠长的历史,自从翻译这一活动产生以来,对这一活动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众所周知,对本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文本与译者
本文论述了散文翻译中,“韵味”再创造的问题。在我国的文学发展中,“韵味”一直是一个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审美标准。刘士聪将这一文学审美概念应用于散文翻译中,提出“散文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于197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乳房》,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争议。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变形为乳房的故事。38岁的犹太人大卫·凯普什是一个比较文
该文主要以原型模型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句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对英汉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从而说明英汉隐喻句在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方面的
反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然而人们对反语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反语运用的实际情况.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比之对隐喻的研究,人们对反语的研究很少.事实上,反语与隐喻
本文拟通过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翻译家辜鸿铭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儒家思想文化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其对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用传统译学的研究方法对译文进行语言字面层
论文首先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的发展历史作简要回顾,归纳总结出两种主要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伍尔夫两部小说中的社会意识,认为两部作品体现了20世纪早期的社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