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组合墙体机器人自动装配系统研究与设计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4.0战略的提出,全球制造业在往高精度、高柔性、高智能程度方向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进一步追求高生活质量,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如建筑材料的环保性等。在我国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背景下,木质材料作为典型可持续建筑材料,其在民居、旅游等建筑场所等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木质建筑主要构成材料——木结构组合墙体,却面临着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产品报废率高的生产局面。论文针对此生产状况,设计了一套多模块的木结构组合墙体的自动装配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墙体零件组成特点,有针对地设计了墙体柔性装配系统的原理结构方案,形成传送带运料、龙门机器人搬运、多台工业机器人配合龙门机器人打钉的系统布局,对传送带、龙门机器人及其末端结构和工业机器人末端结构进行合理改进以适应柔性装配,对重要设备进行选型,并明确整个装配过程;2.对墙体进行模型层面分析,利用C#语言结合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提取了墙体的位姿信息、贴合语义信息,并能实现SolidWorks下墙体的自动打钉;通过紧固件连接矩阵和阻挡矩阵对墙体数字化建模,利用“拆卸法”思想进行装配序列规划,建立机器人运动行程及装配工具改变次数的评价指标评价序列群,筛选出最佳装配序列并演示;3.根据最佳装配路线进行各个设备的任务规划,对机器人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并从有无障碍层面进行机器人路径规划。无障碍环境下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法生成路径,有障碍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的避障路径生成算法;对传统RRT算法盲目采样,路径冗长的缺点进行改进,并建立圆柱-圆柱的碰撞模型结合运动学模型生成实际协同工作下的机器人避障路径,采用贝塞尔曲线对路径平滑,进一步离散处理生成可供机器人运行的离线程序;4.将系统各个模块进行集成,将Matlab代码移植到C#环境下并开发系统人机界面,从而提升系统可用性,并建立Robotstudio下仿真模型,通过DeviceNet协议设置信号接口,建立了基于事件管理器、Smart组件、工业机器人的系统仿真模型,实现系统虚拟仿真,验证所提系统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设计的不断创新,工业设备与人的数字化进程正在迅速加快。工业信息物理系统(Industrial-Cyber-Physical-System,ICPS)通过无线网络结合信息系统和物理设备,实现工业智能化计算、通信和控制。但是ICPS通信网络的脆弱性使得系统容易受到数据注入攻击的破坏,造成工业设备故障,系统运行性能显著下降,甚至系统崩溃。ICPS在极端工业环境下计算、电池设备等通信资源是有限的,
智能设备的兴起,基于位置的服务的社会和商业需求显著增加。在室外环境中长期以来使用GNSS进行导航或确定准确的位置信息。由于GNSS信号无法穿透建筑物以及复杂的室内环境,GNSS无法在室内环境中提供可靠的基于位置的服务。MEMS传感器在智能手机中的部署为行业和学术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室内环境中基于位置的服务的需求和潜力迫使研究人员研究更可靠、准确、低成本的室内定位方法。基于智能手机的室内定位技术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其提供了区域感知、数据采集等多方面的应用支撑,而信息路由协议是影响是影响传感网性能的重要研究领域。各传感器节点一旦被放置则难以改变位置更换电池,节点间一般采用单跳或多跳的形式实现自组织通信,单一的随意路由选择极易造成网络资源浪费,形成“能量空洞”等现象。因此,应对不同应用场景,链路的不同需求,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网络路由算法。论文针对层次型路由算法在节点异构
随着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机器人智能化控制技术愈见短板。常用的机器人控制方式主要是通过示教器或者离线编程的方法。这种固定的点到点的操纵控制方式,不能够应对复杂的抓取环境,需要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智能化。此外,传统的机器人抓取针对的是特定的检测工件,通过人工设计特征提取,并使用模板匹配等方法。该种方法可移植性不强,鲁棒性较低。因此,面对类别多样、姿态各异的抓取对象,本课题提出一套在ROS(Robot
目前,微纳技术发展迅速,使得微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栓疏通、靶向药物输送、近距离放射治疗和热疗等医学生物领域,体现出革命性的应用前景。此外,磁场驱动技术具有无损伤、兼容性强以及无线调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微机器人的驱动控制中,所以开展复杂环境中磁场驱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的磁场驱动系统存在磁场梯度小、工作空间小等缺点,同时在复杂环境中微机器人动/静态障碍物避障的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
在焊接领域中对结构加强筋的焊接是一类常见的工程。结构加强筋是指用来在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结构面的承载能力而设计的一类构件,这一类构件往往在前期固定时往往会存在些许变形和大量的飞溅干扰点,以往对这一类工件的焊接一般依靠人工手动操作,焊接的工作量大,重复性高且焊接现场环境复杂存在危险。在自动焊接阶段大部分的焊缝定位方法是基于二维图像结合几何方法提取出焊缝,该方法提取出的焊缝对结构加强筋缺乏适用性,整体定
火灾是发生最频繁、破坏性最大的灾害之一,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图像型火焰检测技术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的传感器火焰检测装置传播速度慢、误报率高、无法适用于室外大空间等弊端,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提取火焰特征,使用模式识别算法检测火焰是图像型火焰检测的一类主流方法。但是,现有的图像型算法大多是针对已经形成火灾的火焰进行分析识别,对于未形成火灾的早期火焰高危点的检测能力却很有限。而
颗粒物传感器,属于气体传感器的一种,作为环境检测系统(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EMI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国家的关注。颗粒物传感器不仅在环境检测领域,也在诸如工业、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而光散射法因具备测量速度快、实时检测、精度高、无损耗、便携性好等优势,近些年来在颗粒物传感器的市场化应用中越来越多。本文主要针对光散射算
养殖水域溶解氧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对于水草布局、人工增氧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研究溶解氧的机理模型非常重要。光合作用对于养殖水域溶解氧产生至关重要,但是文献上鲜有围绕光合作用建立养殖水域溶解氧机理模型。针对该问题,本文考虑了河蟹养殖水域的各种环境因素,考虑光合作用活动,研究了溶解氧的机理建模和增氧控制方案,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以水草为初级生产者的河蟹养殖池塘,建立了溶解氧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了水
近年,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极大地助力了扫地机器人行业的迭代与发展。从第一款扫地机人诞生至今国内外企业对扫地机器人一直持续着更新与设计。而大量新技术的介入,市场上扫地机器人产品愈渐复杂,用户在使用中的学习成本变高。本课题来源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研究生校企合作项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全流程体验的眼光,通过优化交互指引的设计,引导消费者在智能家用扫地机器人使用过程中得到最佳的用户体验。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