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是青藏高原中最显著的构造特征之一。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研究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主要热点。目前关于近南北向裂谷的成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观点:一是与高原隆升有关。二是与亚洲广泛的裂谷作用有关。对于前者观点,这些南北向裂谷行为应该在整个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存在,且其构造特征形态表现一致。至于后者,山西地堑和贝加尔裂谷是在伸展拉张应力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高原裂谷却发育在造山运动过程中的南北双向挤压环境下,显然二者发育的构造背景有所不同。为了揭示这一科学奥秘,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通过地质考察、地震机制解、遥感影像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手段展开了研究。尽管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和认识,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涉及浅层构造。而裂谷的深层结构和构造一直未被研究。这些深层次结构和构造是理解和认识隆升高原中的裂谷成因关键所在。为此,亟待回答下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一)、地表广泛分布的南北向裂谷在深部是否存在,如何分布?(二)、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岩石圈中是否存在一个控制这些裂谷分布的深部构造,以及位于何处?是否受控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展布的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三)、这些裂谷是高原隆升到最高后坍塌的标志,还是强烈挤压变形的单一结果,抑或是在南北向挤压下的青藏高原向东“逃逸”所致?(四)、青藏高原的裂谷作用是局部范围内的,还是与发生在东亚的山西地堑和北亚的贝加尔裂谷等裂谷构成了一个泛东亚伸展体系?如果是同一个体系,那么它们又是通过哪种机制联系起来的呢?青藏高原目前仍在强烈活动、抬升和变形,而南北向裂谷是青藏高原地质时代较新的构造事件。因此,研究青藏高原裂谷深部结构,并了解裂谷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大陆的碰撞、俯冲以及变形机制,进而认识地球演化变形的复杂过程。由于青藏高原已有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大多关注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构造特征,所以已有的探测工作大多沿着裂谷的南北走向展开的。因此,能够反映裂谷的横向变化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甚少。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作者给出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群条小波变换方法,用于提取南北向裂谷的深部构造特征信息。样条小波变换,不仅具有小波变换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充分利用了样条函数的光滑、可导和显式性质,这些性质便于构造完备正交小波基。在重、磁场异常理论中,异常一般与源体的位置、形状及其埋深有关,其数学解析表达式多为高斯型函数。利用样条函数来构建高斯函数,并利用小波变换的多重分解和一阶导数性质实现了位场信息的提取与分离,进而提取和判别地质体的边缘特征。根据小波变换中的Liptiszh准则,定性地描绘断裂构造的倾向、延深等构造特征信息。为了克服位场中的优势边缘体效应的干扰和影响,借鉴常规的位场资料处理中的方向滤波思想,进一步实现了样条小波变换中的方向导数算法。在一系列的局部模型和区域模型正演试验和验证的基础上,给出了提取线性构造信息的小波变换特征规律。这些模型试验表明,在满足采样定理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判别边缘特征的位置,必须保证采样精度。此外,区域模型与局部模型试验的差异性表明,我们在认识区域异常场时,必须持慎重态度去解译某些区域特征现象。基于上述的认识,利用样条小波的一阶导数变换性质,对青藏高原1:250万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场进行了分离和构造特征提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模型正演与实践表明,样条小波变换对于刻划和提取重力场中的线性构造信息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基于现有的裂谷资料,为了全方位研究裂谷特征,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重力、磁力、人工地震以及天然地震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并结合了遥感影像、GPS观测、地表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等方法和资料。借助各学科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裂谷的构造特征、变形及其动力学过程。裂谷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此次研究大致思路。所展开的研究工作大致如下:(一)、对于1:250万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结合常规数据处理方法,作者采用了样条小波变换新方法来提取线性构造特征。对于1:200万的区域航磁ΔT异常,利用了多种常规方法,如匹配滤波、向上延拓和方向导数来提取线性构造特征。综合二者结果并结合地表地质特征分析,给出青藏高原的区域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与南北向裂谷的空间关系;结合地表地质,对与裂谷有关的青藏高原的区域构造进行了划分。(二)、尽管前人已对青藏高原裂谷展开了研究,但是全局宏观性的研究成果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取宏观的青藏高原裂谷近地表分布规律,作者通过遥感影像研究裂谷构造与其它地表构造的接触关系,更进一步地了解裂谷构造的专属性。(三)、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的GPS观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各向异性的成果,给出了青藏高原裂谷区内从地表到深部的不同层次构造的活动性和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而得到了裂谷区的内在活动变形机制。(四)、作者利用重震联合反演手段,结合深地震测深成果,进一步详细研究了拉萨地体内的近南北向裂谷的深部结构和区域深部构造特征。(五)、作者通过总结青藏高原裂谷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并与世界典型大陆裂谷构造进行对比,就青藏高原裂谷构造特征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表达,并对青藏高原裂谷进行了明确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裂谷,给出了其相应的裂谷形成机制。作者还用了现有的实测地震测深资料对这些机制模型特征进行了地震学检验。(六)、最后,总结全部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裂谷构造的青藏高原裂谷作用的动力学伸展模型。结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描述了青藏高原裂谷作用发生的可能动力学过程。至此,关于青藏高原裂谷研究取得了如下所述的几点初步认识。(1)、在青藏高原内部没有发现构造特征形态表现一致的裂谷。即使青藏高原内部裂谷规模最大的亚东—谷露裂谷也被分为两段,喜马拉雅地体内的亚东—康马表层裂谷和拉萨地体内部的尼木—谷露裂谷。因此,青藏高原内部的裂谷具有专属性,即这些裂谷与其所在的地体性质、结构和单元组成及其所在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等综合因素有关。发育在青藏高原内部的近南北向裂谷主要集中在拉萨地体内,其构造特征较为复杂。北东向裂谷主要发育在羌塘地体内部,且与其基底构造性质有关。而喜马拉雅地体内发育的裂谷虽然大都为近南北向,但其深度仅仅位于上地壳部分。(2)、东西向展布的裂谷主要与位于冈底斯岩基北缘的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有关,而并非与前人认识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有关。地震活动性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段现在明显不具有活动性,而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且大多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该隐伏断裂终止了拉萨地体内部的南北向裂谷的北向延伸。根据地表地质,沿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的地表处出露了一些中新世的花岗岩。在该断裂带的北缘,展布了一系列由北北西走向断陷盆地组成的近东西向裂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表明,革吉—改则南—申扎断裂可能为一个隐伏块体的边界断裂带。(3)、依据拉萨地体内部的南北向裂谷的延深深度,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的地壳型裂谷,其中有申扎—谢通门裂谷、当惹容错—古错裂谷、夏冈江—杰萨错裂谷和仑木错—帕龙错裂谷。另一类是延深已经切穿了整个地壳的地幔型裂谷,只有尼木—谷露裂谷。不论是地壳型裂谷还是地幔型裂谷,它们都被限于拉萨地体的内部。它们的南端并没有切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而地壳型裂谷的北端收敛于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带。(4)、拉萨地体内部的南北向裂谷东部与西部的区域背景构造特征也有所不同。大致以东经88°为界,东部的区域背景构造大多为北北东向为主,而西部则以北北西向为主。(5)、深地震测深资料显示,拉萨地体的莫霍面都比其两侧地体为深,主体呈下凹特征。在拉萨地体内部的色林错—雅安多东西向剖面显示,地壳中的低速层明显具有被拉断现象,且莫霍面东深西浅也具有下凹特征。横过尼木—谷露裂谷的重震联合反演结果表明,岩石圈地幔的下底界形态具有东深西浅,南深北浅的特征。而尼木—谷露裂谷刚好位于岩石圈地幔底界遭受强烈改造的顶部。在岩石圈地幔中发生的数次地震和地震各向异性特征表明,其岩石圈地幔在强烈地活动着。拉萨地体的GPS横向观测结果、尼木—谷露裂谷的这种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活动性和其东侧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表明,拉萨地体东部较之西部具有很强的东西向拉张伸展作用。(6)、羌塘地体内部的北东向裂谷与地体内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区域应力场有关。相比之下,拉萨地体内所发育的裂谷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其东部的尼木—谷露裂谷是岩石圈地幔中的物质定向流动、地壳部分的剪切走滑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西部的裂谷大多位于中、上地壳内,可能是上地壳沿低速层的不均匀韧性滑动和上地壳的脆性和地形高程效应的产物。(7)、拉萨地体中的南北向裂谷在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方面与世界典型裂谷对比后发现,拉萨地体内的裂谷行为并不完全具有在纯粹伸展环境下形成的裂谷的典型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为了与之区别,将青藏高原内部的裂谷事件称为“碰撞隆升过程中的裂谷”(Colliding-Raising Rift)或者“造山作用裂谷”(Orogenic Rift)也许更为恰当。因此,青藏高原裂谷事件不能与发生在东亚的山西地堑和北亚的贝加尔裂谷构成一个泛东亚的伸展体系。(8)、拉萨地体内的地壳型裂谷作用是拉萨地体西部中、上地壳沿着壳内的某一滑脱面韧性滑动和脆性上地壳部分的高程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幔型裂谷作用可能是岩石圈地幔的韧性变形、均衡调整和地幔物质的蠕变以及整个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导致的结果。这两种裂谷机制都可归因于印度板块岩石圈的斜向俯冲作用。印度板块岩石圈的斜向俯冲作用力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内部的持续的向北挤压应力存在,而且还使拉萨地体内部发生了东西向的不均匀伸展。(9)、整体而言,拉萨地体以及羌塘地体内部发生的裂谷作用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的斜向碰撞下的持续向北推挤和其在帕米尔地区的西构造结受到相对稳定的塔里木地块的强烈阻挡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具有相对自由边界等条件下,青藏高原内部物质自西向东蠕变流动的结果。在这个向东蠕变流动过程中,由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各地体的物质结构、构造及其所处的构造应力场不同,其内部的物质在不同层次上呈不均匀的伸展。这种差别导致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内部的裂谷类型也不同。而拉萨地体西部的地壳型裂谷与羌塘地体内部的北东向裂谷则是通过隐伏的革吉—改则南—申扎右旋走滑断裂调节着。(10)、综上所述,青藏高原裂谷作用的形成环境较为复杂,单一的高原隆升到最高后坍塌、强烈挤压变形或者是在南北向挤压下的青藏高原物质的纯粹向东“逃逸”并不能用来解释青藏高原内部发生的裂谷作用。青藏高原裂谷的独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特征表明,高原裂谷构造并不能够与发生在东亚的山西地堑和北亚的贝加尔裂谷构成一个泛东亚伸展体系。印度板块指向东的斜向俯冲—碰撞作用、存在于东部的自由边界条件以及高原内部地体间与各地体内部属性组成差异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整个青藏高原裂谷作用的发生。(11)、青藏高原伸展时间的上限在20M a±3M a,其表现为嘉黎断裂从左旋转变为右旋走滑以及藏东南的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左旋剪切转变为右旋剪切,表明应力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强裂谷作用发生时间也与所在地体有关。喜马拉雅地体内的裂谷作用时间大致在15Ma~13Ma。在拉萨地体内部的裂谷中,研究较为详细的尼木—谷露裂谷自南向北逐渐变得年轻,大约在8Ma左右。羌塘地体内的北东向裂谷作用开始的时间,尚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13.5Ma前,也有学者认为是约4Ma。
其他文献
通过铺网处理与不同基质、不同铺网方式和播量对草皮成坪时间、坪用性状、草皮性状及草皮综合质量的影响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不管何种基质,铺网草皮与不铺网草皮相比,铺
<正>一、引言在中国,农村电力涉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农村电力生产,以小水电为主;二是农村电网建设,以低压配网为主;三是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可见农村电力与农村电气化不完全
<正>广播广告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广播电台内部广告经营初见萌芽,地位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广播广告经营开始实行战略化扩张,逐步向专业化运营方向倾
针对目前新疆房地产投资REI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1年至2010年新疆房地产投资REI对经济增长之间
海南3断块是辽河滩海的一个注水开发区块,由于地下条件的特殊性,使得该断块平面和纵向上水驱效果极不均衡。应用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验证了断层的封闭性,了解了水淹方向和渗
背景和目的: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与增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乙醛刺激HSC活化与增殖,是导致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研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标志和名片,是发展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区域。由于投资环境的经济集聚和辐射效应,使经济开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
<正>蒋介石为巩固其统治,通过"中统"、"军统"等特务组织来对外镇压中共及其他反对势力,对内剪除国民党内异己力量的史实,已人所共知。1932年,是国民党
<正>一、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一)什么是绿色消费。联合国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上制定的《21世纪议程》指出,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发展
<正> 顾兆农先生为我省著名老中医,行医数十载,尤对内、外各科病症治法独特,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一年余,受益匪浅。现选其治疗肠结案例四则,略谈浅解。第一:患者孙××,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