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空间是连接村落外部及室内的过渡空间,更是农户生产和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传统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村落呈现出结构分散、无序扩张的现象,村落空间转型加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公共空间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空间的整体协调有利于整个社区空间的效能和形象提升。新型农村社区这一新的居住模式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打破了农户传统的交往方式,暴露出诸如空间尺度无序、“城市社区偏向”、与农户需求脱节等间题,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阻力加大,农户社区认同感低。群众是公共空间产生的根本,真实、客观地了解农户,掌握其公共空间利用偏好,从农户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和建设社区公共空间,不仅有利于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还能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提升农户社区领域感及幸福感。据此,本研究在梳理我国农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趋势及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瓶颈的基础上,借助于推拉动力模型识别公共空间重构动力机制,明确公共空间重构内容、目标及原则等重构机理,以重庆市合川区整村推进示范村—大柱新村为样本区,采用参与式农户调查及驻村体验式调查方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发展、利用及农户需求等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化表达公共空间重构农户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农户公共空间利用特征-空间需求-重构行为响应这一分析过程,提出农户视角下的公共空间重构设计思路,从公共空间整治、层级设计、形态丰富、重要节点设计4个方面予以公共空间重构实现,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示范实践及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及空间结构特征,将农村公共空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经济时期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乡镇工业引领下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及快速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农村公共空间结构上经历了由有序-无序-有序的转变,在公共空间建构主体上逐渐由以农户自发创造、适应、改造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全局统一规划转变:在公共空间形态及功能上则主要表现为由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逐渐向均质化演变,空间功能也逐渐由多种复合向功能单一化演进:在公共空间规模上则主要表现为规模的不可预测性向可调控、可管制的转变。(2)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从空间建设主体来看,农户、社区组织及政府共同构成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主体,但农户主体地位缺失、社区组织功能失衡、政府角色错位这一系列主体功能混乱局面成为制约公共空间有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从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地域性公共空间特征消失、与传统风俗文化的隔断、邻里氛围的缺失、可辨识性空间欠缺、空间均质化及空间尺度无序等问题。(3)农户参与是公共空间存在的根本,在对不同年龄、性别及职业的农户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及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推拉动力模型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是约束力下农户自下而上需求内在拉力与政府自上而下统筹外在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农户行为响应公共空间重构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及家庭特征、重构效益特征、农户公共空间认知特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程度依次增强。(4)在摸清研究区公共空间结构、功能及农户空间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空间重构思路并用以指导大柱新村公共空间重构实践。在对公共空间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首先从全局视角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进行功能定位,依据服务范围,确定了公共服务综合区—公共休闲活动区—住宅组团院落平台三个层次公共空间服务层级;其次,在尊重农户生活习惯及丰富农户公共生活的基础上,对各个层级中的重要节点进行细化设计,整合与重构社区公共空间,在营造愉悦的公共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公共空间利用率及稳定性,促进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