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进口国,进口食品在国内食品供应和消费中占比越来越大,进口食品安全和其治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我国正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和食品安全战略的部署,积极开启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然而,目前与进口食品安全治理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特点、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和相关启示,并通过引入公共治理理论,初步提出了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在进口前、进口时和进口后三个环节建立了19项制度,初步明确了进口食品链上企业、政府和其他相关权益人等的责任。目前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依然面临着由食品进口量大、供应链复杂,新旧风险交织,以及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多重风险;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依然存在配套法规标准不完善、治理机制不成熟、治理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和质量面临着较大挑战和压力。(2)从法规标准、监管机制模式和治理能力建设三方面,对欧盟、美国和日本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得出相应的启示经验:法规标准先进且持续完善是进口食品安全治理的基石;坚持风险第一、科学管控与结果为导向是进口食品安全治理的关键;多元参与共治、发挥作用和相关方责任落实到位是完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之需。(3)引入公共治理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针对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各司其职、多元共治”的基本思路,建议我国从加快配套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创新“风险共治”全链条多主体治理模式、推进以“互联网+进口食品安全”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为基础的治理能力提升等多角度多方面完善我国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在多元主体方面,强调了政府和监管部门应继续发挥好“元治理”的主导作用;市场和企业应发挥好主体作用;消费者等第三部门应发挥好外部监督和倒逼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