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心悸病证学术源流探讨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悸病在临床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病证,它是指患者出现心慌、心跳,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病证,病情轻可呈阵发性为惊悸,病情重可呈持续性为怔忡,相当于西医由于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随着时代社会发展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节奏急速、人口老化等因素下,往往都会提高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如何防治心悸病是临床科研值得重点探讨的课题。历代医家对治疗心悸的理、法、方、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造就我们可作出更深入与开发的条件,而目前研究现状研究重点仍然在临床与药物,对于中医诊治学术源流理论探讨远未能满足临床研究与药物开发的需求。因此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在于梳理历代医家诊治心悸病的学术源流,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在前人的论述与今人的研究中发掘相关的创新点,冀望能对心悸病证探索更透彻。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研究方法,包括对原创资料发掘收集,归类整理,分析评述,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行业标杆行文规范的要求,并与现代文献研究整理相结合,在充分占有资料基础上,注重理论学说以及学术观点的凝练。论文重视临床文献资料调研,参与中医心血管疾病尤其心悸病症的实践,只有通过临证医案印证解读前人学说,才能更好理解心悸病证古今文献比较,使论文评述观点贯穿充实而准确。结果: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形成学位论文,心悸病证学术源流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阶段:一是秦汉时期《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奠定中医诊治心悸病证理论基础,《内经》虽然没有“心悸”病名,但已经有了相似的文献如“心掣”、“心下鼓”、“心澹澹大动”等记载。《伤寒论》所论心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厥阴诸经,有“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之不同,分别以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出现“惊悸”病证名称。二是晋唐时期,中医诊治心悸病证学术继续发展,《诸病源候论》以“风”兼并“惊悸”病候,惊悸者有风惊候、风惊恐候、风惊邪候、风惊悸候和虚劳惊悸候五种。惊悸病因,一为风邪致病,一为虚劳所致。孙思邈《千金方》延续巢氏病源学术观点,认为惊悸病病因病机为风邪所伤,气血不足,其病位主要在心。如远志汤主心气虚,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茯神汤治风经五脏,大虚惊悸:补心汤主心气不足,其病苦惊悸汗出等。《肘后备急方》提出“虚悸”学术观点,即因虚损引起惊悸,精神因素也可导致惊悸。三是宋金元时期诊治惊悸怔忡病证临证实践与理论创新。宋代医学注重验方的收集,北宋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门收载定志圆、预知子圆、宁志膏、十四友圆、平补镇心丹等治疗惊悸方子,延续前代因虚致悸的学术论点。心悸病证名称仍然延续《金匮要略》惊悸之名,同时出现有忪悸、惊证、怔忡等称谓,如陈无择关于“惊悸与忪悸二证不同”以示病情轻重区别。对惊悸病证理论认识,刘完素不同于前代人以“风”、“虚”立论,提出“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成为临证应用寒凉药物治疗理论依据。朱震亨《丹溪心法》以“惊悸怔忡”作为专门病证名称单列,以“百病中多有兼痰者”论述惊悸怔忡。四是明清医家诊治惊悸怔忡学术经验成熟与理论发展。首先是病证名称与病位认识,把“怔忡惊悸”归类于“心悸”范畴,心悸即怔忡,病位在心,名医学术著作对此认识已比较集中。二是在临证上,张景岳强调脉学与怔忡病证关系,认为《素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论述,与此证有关。虞抟《医学正传》论治怔忡惊悸“属血虚有痰”,王九峰以医案记述形式惊悸怔忡病证,王清任、唐容川血瘀致悸学术论点的提出,为后世以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心悸病提供依据等。三是在理论上分析惊悸与怔忡虽同归一类,但它们之间区别点,如虞抟《医学正传》“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四是重视惊悸怔忡病变与它脏病变关系,如李用粹《证治汇补》辨证分型,惊悸怔忡病位主要在心,其发病与肝、脾、肾、肺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肝胆虚怯,或因怒伤肝,或因惊入胆,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致悸;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惊悸怔忡。五是近代百年名老中医诊治惊悸怔忡学术经验整理。近代百年中医学以其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继续前进,各地名医在为民众防治各类疾病包括惊悸怔忡(心悸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逐渐参考西医学的观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这一时期代表作,论惊悸怔忡中西医学互相印证。而近代名老中医把中医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反映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水平。论文整理了董建华等八位近代名医诊治心悸病证临床文献,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更加具有实用性与鲜活性。及至近代百年,惊悸怔忡逐渐演变为“心悸”,中医诊治惊悸怔忡名称与内涵逐渐以“心悸”病证所体现,这也是学术发展之进步与必然。论文末附笔者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区收集临床医案,以期印证理论学说,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医学术的源流与演变。结论:通过研究历代中医诊治心悸病证文献及其学术源流梳理,笔者发现:从秦汉到明清近代两千多年的中医学术历史长河里,历代医家临床诊治惊悸怔忡(心悸)病证的经验无论从时间的跨度,或是从检验人群的广度,都是无出其右者;笔者结论认为:中医自《内经》以来形成的诊治惊悸怔忡(心悸)病证宝贵的理论与经验,仍然是今天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学术源泉,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与创新。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保险业务也随之飞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人保,作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保险公司,与共和国同生共长,力求在
中风,西医称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脑梗塞,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其中肩手综合征是中风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肢功能恢复的最重要
<正> 在我省元谋县苴林乡龙山村旁的空隙地中,生长着一棵罕见的酸角巨树。它树高10米、胸围5.1米。冠幅占地竟达0.8亩,看来这棵树的年龄也有二三百年了,而今却还枝叶茂盛,果
期刊
研究目的研究以火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为切入点,以经筋为病“当所过之处为痛”和“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为理论依据,结合VAS疼痛评分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及职
<正>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对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在地震中的应对和生存技能、减轻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十分有用。因此,一定要本着"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
为了贯彻铁路货车段修规程中规定的“实施状态修、换件修和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理念,落实“异地检测、集中加修、扩大换件修”的总体思路,同时根据新建兰州北车辆段转向架
<正>发轫于1978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为标志启动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中国在社会体制改革的探索中不断进行调整和
<正>一、全面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大理州十二县市绿化委员会、林业部门根据州绿化委、州林业局的统一部署,于2013年9月起全面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一)全州古树名木的数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