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乃礼教授辨治脾虚证的诊疗思路及临床经验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uohuaxiy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首都国医名师姚乃礼主任医师门诊脾虚证患者病历资料,从四诊信息、治法、用药规律等方面总结姚乃礼教授辨治脾虚证的思辨特点及临床经验,以传承和发展名老中医的辨证思维及临床经验,同时,基于临床实际病例证候诊断信息,分析挖掘姚乃礼教授对脾虚证证候结构的辨析,人机结合,利用专家访谈等方法,将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对接验证,形成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脾虚证证候结构特点及辨证论治经验。方法:将本人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姚乃礼主任医师门诊跟诊时采集的脾虚证患者78例(88诊次)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信息系统病例数据库2008年2月-2015年9月门诊患者中证候诊断含有脾虚证诊断的患者病历726例(3839诊次)作为回顾性研究资料,本人收集的病历原汁原味地录入EXCEL中,两类病历均使用中医临床数据预处理系统(ExtractTransform Load,ETL)导入中医临床数据仓库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对病例数据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全结构化的研究病例数据库,共804例(3927诊次)。通过中医临床多维检索系统、复杂网络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脾虚证的中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症状、舌脉、治法、用药的频数分布,分析治疗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脾虚证的层次结构等,总结其辨治脾虚证的临床经验,以此来探究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虚证的辨证思维特点。成果:总结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虚证的临床辨治策略及临证思维。姚乃礼教授认为,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精准的辨证决定了之后的治疗是否能有的放矢,而认识证候本身层次结构是达成精准辨证的关键因素。以脾虚证为例,姚乃礼教授强调脾虚证的层次结构当从病因病机、兼夹证候、同疾病的关系、同脏腑经络的关系、同气血阴阳的关系来具体分析,并着重分析舌脉在辨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姚乃礼教授诊为脾虚证的病例发现,本研究纳入的804例患者年龄最大值为87,最小值为5,平均值为50.44±13.10,男性有411例,女性有393例。脾虚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为便溏(1151,29..31%),睡眠差(1066,27.15%),胃胀(1064,27.09%),食欲减退(801,20.40%),倦怠乏力(630,16.04%);其临床常见舌象为舌质暗红(1867,47.54%),舌质淡暗(846,21.54%),舌边齿痕(654,16.65%),舌体胖大(565,14.39%),舌苔白腻(597,15.20%),舌苔薄白(593,15.10%),舌苔黄腻(463,11.79%),舌苔薄黄(418,10.64%);临床常见脉象为脉象弦细(1480,37.69%),脉象沉细弦(869,22.12%),脉象沉细(694,17.67%),脉象弱(371,9.45%%)。脾虚证的病位除了脾脏以外,主要分布为在肝、胃、经络、心、肺等。其中,最易涉及的脏腑为肝(43.82%),其次为胃(19.95%),第三为经络(5.84%),同时也会牵及肺、肾、胆、肠等。脾虚证患者病例的证候诊断中含有病性为实,即虚实夹杂的病例诊数占总诊次数的31.67%,从虚实角度看,脾虚证患者以虚为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而从寒热角度看,诊断有寒热病性者占总诊数的19.47%,其中属性有热者646诊次,占有寒热病性信息总诊数的86.48%,而属性有寒者68诊次,占有寒热病性信息总诊数的9.1%,寒热错杂者33诊次,占有寒热病性信息总诊数的4.41%。脾虚证所对应的中医疾病以便秘、胃痛、胃痞、胃胀、泄泻、胁痛较为常见。本研究病例中,常见的西医疾病有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脂肪肝等。姚乃礼教授针对脾虚证常用单一治法为健脾、和胃、调肝、化湿、清热等。常用药物为茯苓、麸炒白术、甘草、黄连、法半夏。常用药物性味为苦、甘、辛、温、平,药物归经以脾、肺、胃、肝、心为主。姚乃礼教授治疗胃痛脾虚证患者常用药物为茯苓、黄连、法半夏、甘草、炒白术、浙贝母、醋莪术、木香、太子参、白芍、党参。常用对药为麸炒白术与茯苓,黄连与茯苓,麸炒白术与黄连,获苓与法半夏,茯苓与甘草,木香与麩炒白术。核心处方及药物剂量约为茯苓20g、黄连9g、法半夏10g、甘草6g、麸炒白术15g、浙贝母20g、醋莪术9g、木香10g、太子参30g、白芍20g。病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患者的常用药物为茯苓、太子参、法半夏、黄连、麸炒白术、甘草、厚朴花、醋莪术、蜜炙甘草等。常用对药为麸炒白术与茯苓,茯苓与黄连,法半夏与茯苓,茯苓与醋莪术,太子参与茯苓。核心处方及中药剂量为茯苓20g、太子参30g、法半夏12g、黄连9g、麸炒白术15g、甘草6g、厚朴花12g、醋莪术10g、紫苏梗10g、白芍15g。结论:(1)辨证方面,姚教授认为脾虚证核心症状为便溏,胃胀,食欲减退,倦怠乏力。临床上影响睡眠的因素较多,其与脾虚证的关系还有待考究。姚教授指出脾虚证临床以复合证候较多见,兼夹证候繁多,因而常见舌脉表现并非脾虚单一证候的表现,在临床辨脾虚证时,要综合多方面信息来诊断,例如舌下络脉之象。(2)用药方面,姚教授使用的核心处方及剂量约为茯苓20g、麸炒白术15g、甘草6g、太子参20g、法半夏12g。符合四君子汤证健脾的治法特点。因单纯数据无法完全表现出姚教授本人用药特点,在经姚教授本人验证后,统计常用特色药物及剂量为丹参20g、鸡内金15g、浙贝母20g、醋莪术10g。其次使用较多的木香、豆蔻、厚朴花、紫苏梗、赤芍、当归等,这一配伍可看出,本次研究资料中脾虚证兼有气机郁滞,根据行气药配伍量可判断其气郁之轻重。同时,部分脾虚证还兼有血瘀,故而配伍了活血化瘀之药。(3)治法方面,姚教授诊为脾虚证的患者多以脾气虚为主,故治疗侧重于补气健脾。肝脾同病、脾胃同病患者占比例较大,因此在健脾同时要顾及肝、胃等研究中统计的常见脏腑病位的疾病。脾虚兼有热或脾虚日久化热的患者较多,因而在治法上对清热也有一定偏重。脾虚证兼夹证候中,如湿邪、浊邪、痰浊、气滞、瘀血等病理产物郁久化热的病机转换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因此临床辨治脾虚证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如病理产物、兼证等。并且要结合虚实寒热的病性基础,不能将寒热虚实孤立分析。(4)总体思路上,姚教授在辨治脾虚证时注重脾虚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与气血阴阳的关系,要从整体上把握脾虚证,不能单顾调脾或顾此失彼。在治疗上强调气化的作用及调畅气机的重要性。同时提出研究证候要从基础证候着手,要注重个体的、具体的证候研究,由于临床患者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多为多个证候同时并见的复杂证候,此时,要注意辨基本病机,或结合具体疾病,分步、分层次精准辨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初步探讨模拟微重力对许旺细胞三维培养的影响。方法 分别把粘附在聚羟基乙酸支架上生长3、7、10及14天的许旺细胞和新鲜分离的原代许旺细胞悬液连同聚羟基乙酸支架送入转壁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家庭教育问题,但现在的孩子不良习惯却很多,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摆在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文章利用高压静电场(HVEF)作为处理源,将两种水稻种子各分为5个试验小组,分别按不同的高压静电场强度和不同的处理时间对其进行处理,对在萌发期的种子活力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和
水稻壮秧剂的使用效果对水稻培育壮苗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2010年不同壮秧剂在苗床上的应用,综合各种指标,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壮秧剂苗必壮、壮家宝。
目的观察和分析解脲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与胎膜早破(PROM)的关系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180例患者为研
在Yetsir和Weaver的流管模型基础上,采用线性衰减函数,对模型进行了重新推导,获得了流体力的显式解析表达。通过顺排管阵和平行三角形管阵的流弹失稳分析,发现质量阻尼参数很
为探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的致病途径。采用腹腔注射、灌胃和浸泡三种方式对吉富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HN016菌株)胁迫感染,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SFI)对离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浓度效应关系。方法40只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只,建立Langendrff模型灌注其离体心
文章根据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了不同地膜覆盖时期烤烟栽培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高海拔地区不同地膜覆盖时期对云烟85产值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正确使用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
<正>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与学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解题是检测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错解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错解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