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德曼修辞批评的洞见与盲视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西方修辞(rhetoric)传统上一直被等同于“言说的艺术”(the art of speaking)或者“说服的艺术”(the art of persuasion)。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修辞是与语言同步发展起来的。尽管这一论断与语言的起源一样都是无从考证的推测,但已成为修辞学界的共识。修辞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雄辩术的传统技艺,是用语言来说服他人,包括言说的语言和文字的语言。而修辞批评的最初,源自于柏拉图展开修辞效果的产生机制的探究,开始要求修辞者的资格和动机,并用“真实”、“道义”等标准来衡量和约束一切修辞活动。时至今日,对于言说方式的修辞批评仍然将好坏的标准界定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甚至根植于人们欲进行的一切修辞批评活动中——无论是言说的还是文字的。柏拉图所展开的此种意义上的修辞批评可以说为当时这门年轻的艺术的平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但同时,也是它在根本上让修辞坐实了“修辞是与自然语言对立的造作”和“修辞是与真知不相容的虚矫”两大罪状。直到尼采正式提出“语言是修辞的”,“语言本身就是听得见的修辞艺术的结果”,才真正颠覆了现代主义思想观念对修辞的“造作虚矫”印象的认知。德·曼在对尼采的修辞观的读解中,认为修辞是根植于语言中最本质的存在,这个本质旨在传达一种见解(opinion),无意于表达任何所谓的真实(truth)。德·曼本人实际上是十分注重“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并注意到语言的修辞特性以及因此导致语言与意义之间的不确定性、语言意义的无限阐释空间。正是由这个立足点出发而构建的保罗·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解构批评理论,在结合了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精神,他毫不犹豫的反对文学研究中内外指涉关系,并支持语法和修辞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表意模式——语法的修辞化和修辞的语法化,修辞阅读的过程不过是说服力和有破坏性的修辞手法的相互缠夹。本文是对于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文本修辞阅读方式的脉络梳理,会尝试对他不同时期发表的小说集中以修辞为重要论题的主要篇章的整理,详述修辞批评——一种文本修辞阅读方式——的操作依据和实践方式。随后也会针对之前的梳理中的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包括新批评的操作范式、解构主义的意义滑移和文本意义的阐释循环三个方面,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实践的途径,并进一步认识保罗·德·曼修辞批评的述行与解构并行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已成为当前一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关注点。本文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就
<正>一、导语激趣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关于乡愁的描写:在余光中的诗歌里,乡愁是"长江水",是"梨花白",是"海棠红",是"腊梅香";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乡愁是"一枝清远的
<正>【课例实录】师:这节课上,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但是仔细看屏幕,好像有一个人你不太陌生。大家在初中或者小学时曾学过他的一首诗,还记得吗?叫什么?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众多新开发商的涌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所呈现出来的形势对开发商而言并不乐观,市场需求量及消
本文首先从纵向上梳理马克思跨越论的思想轨迹,通过研读文本,深入当时的历史语境,努力复现马克思主义跨越论的历史原像。在这里,重点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公社的跨越论研
我国目前正兴起一股郊野公园的建设热潮,从政策文件到学术研究均对郊野公园投入了较高的重视。有人提出需要对此股建设热潮进行冷思考,对什么是郊野公园提出了质疑。本文选取
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基本范畴和转型,是那些作为“单元观念”的“理论范畴”,比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
随着旅游业近几年快速发展,它的可持续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当今旅游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单单依靠传统的旅游产业规模扩张来实现旅游经济高效益还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