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模型的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合预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系统的影响,夏季容易发生极端降水,加之复杂的地形、土壤和植被条件,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平均每年造成700多人因灾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然而,目前对于该类灾害的预报水平依旧较低,亟需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全国尺度上建立较为准确和高效的滑坡泥石流预报系统,提高滑坡泥石流预报水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针对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在对现有的滑坡泥石流统计预报模型系统性评估的基础上,改进了中国地区的滑坡泥石流降雨阈值,并使用ICAR(The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Atmospheric Research)模式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降水驱动多阈值算法的统计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大尺度范围的滑坡泥石流集合预报系统。对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的后报试验表明,该集合预报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滑坡泥石流统计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估
  滑坡泥石流统计模型是根据滑坡敏感性和降雨阈值而建立的,通过计算滑坡泥石流发生可能性指数PI,判断滑坡泥石流是否有可能发生。使用已有的全球降雨阈值公式,利用CMOPR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降水驱动滑坡泥石流统计模型,对中国地区2016-2017年的106起滑坡泥石流事件进行了全面的后报验证。结果表明:现有模型对雨季的滑坡泥石流事件能做出较好的后报,后报成功率达72.1%,而非雨季的成功率只有35%,可能与不同季节的降雨特征差异有关。此外,雨季有19.8%的事件经历了降水过程,但PI未达到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预警临界值,而非雨季也有10%的事件未达到预警临界值。
  2.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地区的降雨阈值公式
  全球的经验降雨阈值公式难以体现中国地区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征,限制了预报准确率的提升,因此本文发展了适用于中国地区的降雨阈值。根据1998-2017年发生于中国的660起滑坡泥石流事件,利用分位数的方法得到了四组分别由融合降水和CMORPH降水计算的E-D(Event-Duration)阈值公式和标准化的EMAP-D公式。每组包括4个子阈值,分别为雨季短期、雨季长期、非雨季短期和非雨季长期阈值公式。本文所建立的30%分位数水平降雨阈值比大多数已有公式低,这可能是因为该公式是基于更多的中国地区滑坡泥石流事件所建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本身的地质环境导致其更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利用2016-2017年的滑坡泥石流事件对阈值进行了检验,改进后阈值的后报成功率比原有统计模型分别提高了16-20%(全年)、10-17%(雨季)和20-38%(非雨季)。
  3.ICAR模式降水集合预报及其检验
  ICAR是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大气三维模式,运行速度较快,可以为集合预报提供多个降水预报成员。以CLDAS-V2.0(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V2.0)资料为参考,主要评估了ICAR和WRF模式在西南地区对降水的预报能力。此外,本文还评估了ICAR模式对基础气象要素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ICAR对降水以及温度、比湿和风速的预报接近WRF的预报水平,预报能力较好,ICAR模式具有较好的性能。利用12种不同参数化方案的ICAR降水和两种不同分辨率的WRF降水进行集合,大部分区域逐小时降水和CLDAS-V2.0降水的时间相关系数为0.2-0.4,集合平均后的区域平均降水与CLDAS-V2.0的时间相关系数在0.6左右,相比于单个模式有比较显著的提升。
  4.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集合预报系统并验证
  使用不同参数化方案的ICAR、WRF模式等14种预报降水分别驱动32种不同降雨阈值公式的滑坡泥石流统计模型并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集合预报系统。根据得到的滑坡泥石流可能性指数PI,计算集合平均值和不同水平分位数,从而判断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使用该系统对2017年夏季西南地区的5起滑坡泥石流事件进行了验证。在这5起滑坡泥石流事件中,有1起事件未达到滑坡泥石流预警值,其余4起能做出较好的预警,其中2起发生概率达到了60-70%。
  综合以上,使用CMORPH卫星降水驱动滑坡泥石流统计模型,可建立滑坡泥石流实时预警系统;使用不同参数化方案的ICAR和WRF模式预报降水驱动不同降雨阈值算法的滑坡泥石流统计模型,可建立较为准确且高效的大尺度滑坡泥石流灾害集合预报系统,为减灾防灾提供重要的预报信息。
其他文献
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是边界层气象学中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湖泊下垫面对大气的热强迫机制是大气数值模拟研究中的重要部分。青藏高原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热源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区域。长期、定点、连续的高寒湖泊湖面水热湍流通量观测实验是数值模式陆面过程参数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高原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涡动相关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在2016、2017年4月至12月于羊卓雍错采集的水热通
学位
气候变化的研究目前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其中,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对于认识气候的长期变化规律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CRU)提供的网格化温度、降水数据和全球古气候资料共享网(WDS for Paleoclimatology Data)提供的美国本土1258个树
学位
华西地区(25°N-35°N,100°E-110° E)是中国秋季降水的主要地区之一。作为中国大陆雨季的最后一个阶段,揭示其气候成因,可加深对东亚夏季风向东亚冬季风的转变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以往研究表明,华西秋雨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但是对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华西秋雨期两种主要分布模态时空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应的的大尺度环
学位
云是天空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是水滴、冰晶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悬浮体。云的外形具有不规则性和随意性,受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因素的影响,云的形状时刻发生着变化。云的红外辐射特性与云中粒子的相态、粒子谱分布、云的光学厚度等等参数有关,也受太阳、地表类型和大气状况的影响。红外传感器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不管传感器位于地面、空中还是大气层外,当它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识别时,
学位
光化学污染是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驱动力为大气氧化能力,它不仅可代表大气自我清洁的能力,也推动了二次污染的生成。华北平原中京津冀经济区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光化学污染问题,为针对我国高污染背景下的大气氧化能力进行深入了解,本文以华北区域上甸子背景站为研究站开展基于观测的分析研究,发掘大气氧化性的长期变化特征,为治理我国光化学污染提供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巨大的能源消耗排放的污染物不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让我国的环境外交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2017年9月国家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治理攻关项目》,重点对京津冀地区“2+26”个通道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目前针对人口聚集的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研究很多,特别是京津冀地区,而对于典型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学位
大气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的重要污染物,不仅会导致能见度下降,更重要的是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北京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复合型大气颗粒物污染,而伊斯兰堡作为巴基斯坦的首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大气环境问题。中国、巴基斯坦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国情相似,均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伊斯兰堡也是“一带一路”走廊上重要的城市。对比两个城市PM10中的物质浓度和化学组分对国家减排策略制定、公众
学位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以PM2.5(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粒子)为首要污染的灰霾现象频发。城市中人为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区域传输,气溶胶与行星边界层之间的作用是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因素。有机气溶胶作为大气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分子能很好地示踪污染来源和反应过程,因其分子组成和反应过程十分复杂,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边界层内有机气溶胶的四季变化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
学位
本文基于2015-2017年北京闪电定位网(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资料以及35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不同污染物(PM2.5等)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地区(39.5°~41.0°N,115.0°~117.5°E)闪电活动与热动力因素、气溶胶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2016年6月10日北京城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各雷达特征参数与闪电频数的
学位
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外强迫场的不确定性、模式对辐射强迫响应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不确定性的存在,制约了气候预估信息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因此,揭示不确定性的来源,明晰各不确定性因子的相对贡献,探索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而言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因区域而异,关于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球陆地季风区的气候预估不确定性,目前尚存认知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