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炸荚特性形成机理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炸荚也称为裂荚,是指作物收获之前,荚果沿着腹缝线和背缝线裂开,使种子散播的现象。抗炸荚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生理生化反应共同发生的过程,荚皮腹缝线及其解剖结构与炸荚的发生密切相关。菜用大豆在制种时炸荚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两年的大田试验,对94份普通大豆品种、30份菜用大豆品种和16份小粒大豆品种进行了炸荚表型鉴定和分类,探究了易炸荚大豆品种的表型综合征。并根据田间试验的结果,对筛选出的5份重度炸荚的菜用大豆品种和5份高抗炸荚的普通大豆品种,分别在始粒期(R5)、满粒期(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国内外搜集的93份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表型和分子水平上,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结构,明确其遗传进化方向;筛选和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具有优良遗传特性、较高遗传潜力的优异种质材料,合理创制和利用新种质,为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解决草原生态建设问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表型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遗传Shannon
学位
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所需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但由于土壤中氮素极易随着降雨淋溶流失,严重限制了作物对氮素吸收利用。因此,如何改进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开发土壤氮库,提高作物利用氮素的生物学潜力已经成了当今农业生态系统重点研究问题。间作可以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和分布特征、菌根侵染特征以及氮素转移特征来促进群体氮素吸收利用。此外,根系周转在影响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在调控作物氮素吸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
学位
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系列的种群称为渐变群。渐变群性状既有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差异,也有受基因控制的遗传分化。表型与基因型的变化是否同步,是渐变群的重要研究内容。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区常见的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之一,在天然草原经常见到明显的叶色变异。目前对羊草叶色变异的研究以典型的灰绿型和黄绿型为主,而对于中间的
学位
土壤盐碱化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生产中经常出现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不仅增加了农业成本,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栽培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栽培大豆是典型甜土植物,容易受到盐胁迫,并且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肥。因此培育耐盐能力强、在低氮水平下能高效获取并利用氮的栽培大豆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有效策略。野大豆长期生存在自然环境下,是栽培大豆的近源野生
学位
RNA编辑作为对DNA编码遗传信息的一种转录后修饰加工过程,可以在RNA成熟过程中产生核苷酸的插入,缺失或替换,从而改变基因的编码信息并产生多种蛋白质,使生物在保持自身遗传稳定性的同时,又可以通过对遗传信息的修正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RNA编辑广泛存在于生物界,高等植物的RNA编辑主要发生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是植物遗传机制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在拟南芥,水稻,玉米中关于Pentatricop
学位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株型对水稻产量至关重要,叶夹角是调控水稻株型的影响因子之一,直立的叶片能够使植株捕获更多的光能,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油菜素内酯能够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性,在调控水稻株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程中伴随着各种转录调控的发生。中介体复合物在基因特异的转录因子和基于RNA聚合酶Ⅱ的转录机器间起到桥梁作用,是转录调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关于水稻中
学位
株高与大豆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是大豆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有关大豆株高的分子调控及驯化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从大豆突变体及自然群体入手,克隆了GmLIM1a(Glycine max Long Internode Mutant 1a)和GmLIM1b。并解析了其调控大豆株高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大豆株高驯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大豆株高性状的遗传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基因材料。本研究从实验室EMS诱变的Wi
学位
纳米氧化锌在农业领域广泛用于调节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和抗逆性。内源褪黑素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强,导致作物减产,直接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本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借助酶组学、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提高玉米抗旱性的生理机制;特别围绕纳米氧化锌诱导褪黑
学位
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在抗病、抗旱等方面保留着优良性状。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密切,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通过阐述生长在三种不同土壤悬浮液(黑土、红壤和盐碱土)的野生和栽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旨在揭示野生和栽培大豆在三种土壤条件下的典型微生物类群的差异与共性。扩增子测序结果表明,土壤悬浮液即土壤类型,是影响野生和栽培大豆的主要因素,黑土
学位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及土壤有机碳转化,这势必会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然而,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及生产力将产生怎样的交互影响尚未确定,这需要将调控作物生理功能的转录组表达与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生长建立联系,并从光合碳向土壤有机碳库分配和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方面进行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