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理论的北京市平原地区新农宅模块化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北京的城郊地区农宅建设,虽然具有廉价、快速建造、简单等优点,但是京郊地区的农宅设计普遍存在与地形地貌不相融合,甚至是割裂的态势,并且在建造过程中材料的使用存在着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等弊端。这与当今所强调的文脉的延续、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相违背的。鉴于此,笔者拟以开放住宅设计理念为理论背景,结合京郊地区的院落文化特征,研究出一套具有产业化特征、地域环境相结合的,且满足现代化功能需求的农宅系统。  本次研究的目标有三个方面:  1)城郊农宅特征的传承:经过归纳与分析保留城郊地区农宅院落的重要性。  2)城郊农宅功能的满足:在整个农宅的生命周期列出各个阶段的机能需求。  3)城郊地区农宅功能的开发:将产业化住宅的发展模式和衍生的方式应用于农宅建设之中。  为了强化农宅体系的可持续性,笔者拟采用开放住宅的设计理念来思考,将整个住宅体系根据主次系统以及层级关系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从当今开放住宅的案例中以及产业化的实际程度来选取适当的构造做法,组合成完整的构造体系,进而完成构造系统的设计操作。  笔者通过研究最终以传统住宅的间架为基础,在考量了高预制度的前提下,以开放住宅组构原理为原则,提出了一套具有如下特征的开放农宅房屋体系:  本研究的建构模式是以传统中的间架为基本概念发展起来的,同时结合标准化的屋架单元,依照区带空间理论进行线性排列的住宅实体与空间;  本研究体系在于建筑构件的高度预制性与可换性,因此研究的建造体系具有不同层级的构造弹性,可以实现在居住过程中的构造可变性;  本研究具有标准化的特征,在体现传统农宅的建造特征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现代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高度预制的特质;  本研究在开放性、舒适性、维修性、户型的多样化的前提下,在同样满足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增加了一般住宅所不具备的附加价值。  在设计的操作过程中,具有菜单式的选择性,并且可以有效且快速的发展出多样种类的设计成果。  根据最后的实例表明:此类农宅的设计体系除了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外,更具备合理性、产业化以及适合北京城郊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开放、节能、可持续等环保特性。笔者希望可以进行后续更深入的实践检验以及实体模型的建立。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近代刊载城市规划论文最多的《市政评论》刊物为例,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比较法等方法,以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视角,从刊物的诞生展开,逐层研究分析
在研究当下革命纪念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后,笔者将召唤结构的概念引入对建筑的思考当中,旨在实现在革命纪念建筑的设计中,让其场所精神体现“召唤性”。本设计希望能通过对场地
窑居建筑和被动式太阳建筑是两种公认的绿色建筑形式.两者结合形成的被动式太阳能窑居建筑节能、节地,室内热环境良好,适用中国北方多数地区,且有一定的的推广基础.该文是国
论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上篇实践项目工程图纸与下篇工程设计研究报告。上篇主要包括实践项目——南京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立面改造项目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墙身大样和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风景名胜区体系日渐完善的今天,与风景名胜区衔接的城市地段成为城市化过程中首当其冲被城市同化的区域,也是风景名胜区抵御城市化的“前沿阵地”。
学位
该文通过对南京各时期代表性新建筑的研究,来追溯南京代表性新建筑的发展历程,以期探索出适合南京的建筑发展道路.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南京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
城市住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八十年代至今,城市住区建设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尤其以城市边缘区为其主要发展地带.尽管一系列国家政策及相关法规为城市边缘区住区发展提供
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一个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在这样的社会需求和人们意识共同的作用下产生了城市规划展览馆。而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过去,但这样的过去却是城市因果关系发展的源头
本文以恩施境内盐茶古道线路上的商贸聚落及建筑空间形态为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恩施境内现存的盐茶古道商贸聚落进行寻访和实地调研,探寻恩施境内盐茶古道的部分线路。通过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