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谐至逸-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追求

来源 :南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散文以其“异秉”存在于当代散文,即其融“诙谐”于“和谐”,于“和谐”见“灵逸”的美学价值。作为文艺“两栖”的创作者,散文充当着汪曾祺全部艺术创作的“素材库”与“记录仪”。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更为切近地看到汪曾祺作品中所呈现的对于“美”与“人”的不懈追求。他用纯粹、朴实的“文人情怀”抒写自己对于人世别样的热爱与真情,他在散文中所显现的“士大夫”人格也极具当代意义,即追随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情趣与文人性灵,在与文学的若即若离中审美人生。这种“谐”“逸”双修的审美倾向为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现代性”精神类型,即作家主体与散文文本之间的充分对应性。全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汪曾祺散文使“谐”“逸”二者的审美内涵存在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作者文艺“两栖”的身份,使他在审美追求上既有作为文士的“谐”理想——企图通过对健全人性的理想化建构去营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也有艺术家的“逸”理想——企图在物我两忘中达到一种极度舒展的“逸”境;二,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追求是在传统哲学、古典语言和前人文脉多个方面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自传统又超越传统,并在散文的思想感情、形式内容、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共同显示出其关怀人性、温和睿智、平淡清新、自然洒脱的“谐”“逸”追求,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发掘出美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审美精神的滋养;三,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的当代性意义在于他继承式的创新。他以一种积极的妥协回归传统文化,对于“闲适”,他上承明清散文与五四传统,又进一步强调“闲适”的人情与真情,在由“谐”至“逸”的演绎中为“闲适”增添了独具韧性的生命力,使他的“闲适”具备了平俗化、休闲化、人性化的特点;对于“中和”,他释放了“中和”审美具有魏晋风骨的诗性的一面,用来自民间的温情与真挚为“中和”审美增添了原始生命力,赋予了其经久不衰的人文气息;在更大意义上,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书写还显示出了丰富东方审美意蕴,并呈现出功利化、伦理化、象征化、诗意化的审美特征,在一种“中国式的抒情”中积极建构着自己对于自然的、健全的人性的理想追求。总的来说,汪曾祺以审美作为其散文书写的核心,追求“至谐至逸”的审美境界。他散文所体现的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使他的内心时刻洋溢着宁静祥和的美的愉悦。汪曾祺散文的“谐”“逸”审美作为散文美学的一种存在状态,对当代散文有着较为超前的审美启示。只有汲取其有益于散文美学发展、有益于健全人性建构的部分,才能获得更多的当代散文生长力。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来说,属于较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个体,其年龄刚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个体的音乐素养进行培育,有助于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作为一门常规学科,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各种科技活动和先进的教学理论完成教学工作。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很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音乐教学需求。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校园欺凌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欺凌行为不仅会对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会对欺凌者本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产生不良影响。为探究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防治欺凌行为。本研究采用“校园欺凌量表”初中版、“学校道德氛围量表”、“道德推脱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86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学校道德氛围对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机
学位
放眼世界,人才一定是未来国家竞争力非常重要的资源,如何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重点之一。物理这一学科是真理、美感、科学精神的统一,但是在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将有限的时间利用起来,以“培养全面的人”思想武装头脑,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对论文核心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