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儿童对团体中他人社会交往的认知发展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乔塞尔森说:“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所以个体的生存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人们总是需要去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来满足自我的发展。对此,成人世界已经摸索出了应对社会交往的规则,那儿童是否也已经对社会世界有了自己的见解呢?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儿童已经具备关于社会的朴素认知,那么国内早期儿童的朴素社会认知又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呢?同时,研究者发现国外研究结论还存在争议,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本研究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通过考察儿童在团体中的表现来发现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特点。本研究参考了Rhodes(2012)在研究中使用的虚拟群体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然后使用该范式对373名4-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的:首先,发现国内4-6岁儿童对团体中社会交往行为的预测特点;其次,探究他们的认知是否会受到身份、团体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最后,了解儿童对团体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解释特点。根据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4-6岁儿童在预测他人社会交往行为时均表现出了团体偏好与偏见,但与5岁及以上儿童相比,4岁儿童表现出的团体效应较弱。由此可见,儿童关于团体的朴素认知水平随年龄增长在不断提高;(2)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关于团体中他人社交行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当;(3)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团体内的一员,4-6岁儿童在预测他人社会交往行为时呈现出了一致性:要对同一团体的成员表现出友好,而伤害性的行为应该指向其他团体的个体;(4)在两种团体条件下,4-6岁儿童对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解读已经会因为团体这一结构而产生偏好和偏见。但是与无竞争相比,儿童在友好行为条件下表现出的内团体偏好更强烈;(5)4-6岁儿童在解释行为发生背后的原因时也呈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当友好行为发生在团体内时,他们倾向于使用社会分类来解释。当其发生在团体外时,他们更愿意使用社会关系来解释;当伤害行为指向团体内时,更多从个体心理层面来解释;而当行为指向团体外成员时,他们则更喜欢使用社会分类来解释。
其他文献
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方式来源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纠纷的多元化发展,发展出各种类型的仲裁种概念。劳动仲裁作为仲裁概念的一种,在劳动纠纷的处理过程中亦有重要地位。我国《劳
锚杆钻机是井下支护设备的关键,其使用时间长、频率高。随着井下开采速度的提升,快速锚固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钻孔效率节省钻孔时间,改进现有钻进技术和钻孔设备是
中国的女性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对于冲破旧思想的桎梏、瓦解不平等的性别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女性走向独立和自由的新征程,自此开启。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最
绝非危言耸听:在没有硝烟的和平时期里,是什么天天在侵淫并破坏着我们整个人类生存的基础?不是唐山式的大地震、印度洋式的大海啸,而是外来生物入侵。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趋势。认真研究职工价值观变化的新特点,探讨新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职工价
1917年春,在古国文化与西来思想的碰撞中,爆发了文学革命。一时间,文化精英齐破立,九州生气起风雷。文学革命引发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赋予人们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值此关键时期,一些社会认知障碍和误区越发显得突出,而认真克服并大胆摆脱这些认知障碍和误区,对于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则更显得十
<正>计算机已成为秘书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计算机能否稳定运行,直接决定着秘书人员的办公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各种原因会造
2019年,共和国迎来70华诞,与共和国同龄的光明日报也迎来了创刊70周年的纪念。70年如一日,《光明日报》守护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作为传承,《留学》杂志也将继续守护留学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留学事业也正蓬勃发展、向阳而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