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b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我国茶叶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引起了一系列生态与经济问题。开展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论文于2002-2003年在贵州省都匀茶场系统地研究了茶毛虫成虫生物学特性,完善了性信息素防治的应用技术,比较了B.T和苦参碱在不同施用时期对害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组建了新的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 在自然条件下,茶毛虫的成虫雌雄比例为1∶1.4040,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1.48天。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虫集中在下午5-7时羽化,每日有两个求偶交配高峰,分别为下午6-8时和早上5-7时,交配持续时间为7.98小时。成虫的平均寿命为4-5天。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96.47粒,其中有26.92%的雄成虫可以进行第二次交配,但无第三次交配;雌成虫一生只能交配一次,其产卵量与交配的雄虫是否曾交配过无关。雄成虫的扩散距离为100米左右,怀卵雌成虫最远可扩散150米。这是首次对茶毛虫成虫生物学进行了深入观察。 对茶毛虫性引诱剂诱蛾效果影响因子的观察发现,B型诱芯的诱蛾效果明显好于A型和C型,以剂量1.0mg/枚的诱芯诱蛾量最多,设置高度90cm的水盆诱捕器效果最好,诱盆口径24cm为宜,诱芯离水面高度0.5-1.0cm最佳,且上风带诱盆诱到的雄蛾最多,在下小雨的夜晚仍可以诱到大量雄蛾。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茶毛虫性引诱剂应用研究,其中,2002年全年2个世代应用性信息素防治2次,面积为20hm~2,共诱到雄蛾17683头:2003年全年2个世代应用性信息素防治2次,防治面积为23hm~2,共诱到雄蛾23679头。2年期间,性信息素防治区比对照区雄蛾交配率下降29.24%-47.26%,卵块量减少50%-51.92%,后代幼虫量下降53.39%-66.61%。这是首次应用性引诱剂对茶毛虫多个世代进行诱杀研究,从而完善了茶毛虫性引诱剂防治技术。 进一步应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树害虫的试验表明,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73.54%,持效期为10天左右;B.T对茶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为37.8%-80.2%,对茶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为41.26%-65.05%。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和不防治区,害虫均匀度指数升高,无公害防治区内没有出现害虫暴发性为害现象。为此,组建了以性信息素和生物农药为核心的茶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示范结果显示该无公害防治技术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他文献
文字作为一种传承文明、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被引入设计的各个领域。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条件、大众传播媒介推动着文字设计的功能
笔者应用酶法试剂盒对164例胸腹水和血清总胆汁酸(TBA)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表明,同一种疾病血清总胆汁酸值均高于胸腹水中总胆汁酸,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密切;对不明原因胸腹水,通
米酵菌酸作为一种致毒性极强的生物毒素,一直以来都在威胁着公共食品安全。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的发生,给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因此,米酵菌酸的检测分析得
聚酰胺层析法在天然药物分离中是用途较广泛、快速、简便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对黄酮类、酚类、醌类等有机物的分离,其特点是对黄酮类等物质的层析是可逆的,分离效果好。但是,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目前汽车信贷市场的基本现状的了解以及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终达到进一步开拓我国汽车信贷市场、促
本文借助自由基化学理论,分别检测了某强击机部队30名健康飞行员和20名健康地面人页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
煤炭是火力发电厂提供能源的物质基础,采购煤炭费用约占发电成本的70%,燃料成本是火电厂生产管理与经济核算的的核心。发热量是衡量燃煤价值的重要指标,发热量测定的准确性对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如何教好病理生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面临的一大课题.根据本人多
介绍了费托合成工艺技术特点及费托燃料油和润滑油基础油性质。费托合成石脑油馏分密度低,正构烷烃含量高,适合做优质的烃类裂解制乙烯原料。柴油馏分具有不含硫、氮、低芳烃
目的分析各种原因引起的干骺端致密带征 X 线及临床表现。方法在 1000 例儿童腕、膝关节 X 线片中寻找具有干骺端致密带征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31 例有干骺端致密带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