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山地雾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平原辐射雾的边界层特征差异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鄂西山地宣恩195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宣恩雾日和轻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最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能见度等各气象要素的关系。
  2010年12月课题组在江汉平原荆州和鄂西山地宣恩同时开展连续一个月的雾综合外场观测试验。利用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各以一次雾过程为例对比分析了平原和山地不同下垫面条件下荆州和宣恩雾过程期间的大气边界层温、湿、风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鄂西山地宣恩51年年雾日数平均为29天,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该地区雾在每个月都有发生,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夏季发生频率最低;该地区年轻雾日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与年雾日数变化趋势相反,二者发生频次呈现非对称变化。各月月平均轻雾日数在9~15天之间,其中12月平均轻雾日最多,5月最少;分析宣恩51年来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特征发现,相对湿度和降水51年来变化不明显,对宣恩雾日和轻雾日影响不大;夜晚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对应雾日减少,14时能见度≥20km年日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宣恩空气中大气气溶胶粒子增多。分析认为,雾和轻雾发生频次的非对称变化趋势可能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有关。外场观测期间,荆州和宣恩各观测到雾过程5次。发现荆州雾过程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在夜间或早晨出现,日出增温后逐渐消散,易发生浓雾甚至是强浓雾过程,雾过程产生的危害大;宣恩雾过程一般持续时间短,在凌晨或早晨出现,日出之后消散,也观测到在日出之前消散,不易发生强浓雾过程。12月21日和22日在江汉平原荆州和鄂西山地宣恩都观测到了辐射雾过程,尽管两地相距比较近大尺度环流背景基本相同,但两地所形成的雾过程差异很大。
  分析2010年12月28~29日江汉平原荆州一次辐射雾过程可知:在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强逆温结构,雾顶高度始终处在强逆温层的中上部,雾发展成熟至消散,逆温层只被抬升离地面50m左右,并没有抬升到雾顶之上;雾的爆发性发展与逆温结构爆发增厚相对应,辐射逆温随高度是分层的,逆温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是起伏的;相对湿度和比湿的大值区对应温度的低值区;在雾顶之下,比湿曲线和温度层结曲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雾顶附近温度先随时间升高然后随时间降低;最大湿度梯度以及最大温度梯度均出现在雾顶附近。分析2010年12月22日鄂西山地宣恩一次雾过程可知:鄂西山地地面风速为静风或微风,有雾存在时边界层风速一般不超过3m/s;宣恩特殊的地形地貌环境,使得本地出现的雾有别于荆州平原地区,宣恩低空云接地形成雾,雾离开地面而消散;在雾的整个生消过程中不存在贴地逆温,总是下层温度随高度递减,之上存在逆温结构;在雾顶附近温度随时间是降低的;温度的低值区对应相对湿度的高值区。
其他文献
缝绩装是中古时期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由于装帧方法失传且没有传世的缝绩装文献,学界对于缝缋装的样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西夏缝缋装文献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侧重对缝缋装文献的判定和勘误,西夏缝绩装文献如何装订、结构怎样以及有何特征等问题均不清楚,对西夏缝绩装文献的宏观、深入研究略显不足。本文总括学界定义的260余件西夏缝绩装文献,从几件典型的缝绩装文献入手,分析西夏缝绩装文献的特点,
我国沿海地区每年都会遭受台风多次袭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刻不容缓。虽然近年来台风预报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但近海台风路径的预报准确性仍然较低,尤其是一些转向路径的预报。这是因为台风移动到近海海域之后,往往移速加快并且受地形、中纬度系统等的作用,台风变化较为复杂,由于模式分辨率和物理机制的限制,路径预报难度加大,不利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复杂,台湾
学位
利用中国华北地区62站点1961-2009年逐日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月及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其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  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华北负积温存在全区一致变化的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增加,存在22-24年周期的年代际振荡和,5年左右周期的年际振荡。但均值存在区域差异:Ⅰ区负积温的绝对值大于Ⅱ区,线性变化较显著
学位
城市化改变了局地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对降水天气现象必定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江苏省基本站资料、FNL再分析风场资料及人口、土地、夜间灯光数据,利用一个城市化指数,分析了城市化对降水特征的影响以及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降水的变化。  主要结果如下:(1)江苏省城市化指数分布表征的城市群类型与人口、土地及灯光数据分析的结果一致:即苏南内陆以宁镇扬、苏锡常为主的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区、苏北内陆以徐州为主的
数值模式的不断改进对于集合预报效用的提高至关重要。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必定伴随着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模式的不同分辨率来体现不同的天气尺度系统预报的不确定性。在考虑模式分辨率的同时不断完善其物理过程,并将初始扰动加入到集合预报系统中,从而提高中尺度数值预报技巧,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利用WRF模式,选取2007年7月7日到9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针对模式误差,包括模式的
学位
本文基于TIGGE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英国气象局(UKMO)、加拿大气象局(CMC)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四个中心的全球集合预报资料,对延伸期10-15d预报产品中地面2m气温和24h累积降水的预报效果进行了评估。主要评估标准包括Talagrand分布、离散度、均方根误差、距平相关系数和ETS评分。首先,评估了单模式各自成员的Talagrand分布、离散度及均方根
学位
本文利用法国动力实验室开发的LMDZ变网格模式,分别使用东亚区域加密的高分辨区域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引起的下垫面变化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下垫面变化后带来的局地气候效应,并尝试讨论其大尺度环流响应。  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区域模式部分对长三角下垫面变化之后出现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夏季,长三角地区接受的净辐射明显增加,感热通量上升,潜热通量下
学位
积层混合云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主要的降水云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降水系统。观测显示,积层混合云的动力热力结构、降水过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对华北地区积层混合云的雷达回波特征、降水机理、宏微观特征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提高对该地区积层混合云型降水的预报水平,也可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利用MICAPS卫星云图、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等资料以及山西省大同市多普勒雷达站收集到的探
本文应用2008年环渤海地区5个探空站的12小时一次的NOAA/ESRL无线电高空探测资料、2008年6小时一次的NCEP-FNL资料(1°×1°),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2008年的743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从垂直切变的角度定义低空急流,并通过对低空急流垂直风切变值的计算,给出了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尺度特征,并简述其与降水的相关性,同时结合环渤海地区的特殊地形,分析了出现在该区的低空急流的季节变化、
本研究基于2010年12月份在湖北省荆州(平原)和宣恩(山地)进行的雾的外场观测,其间两地均出现多次雾过程。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系留气球探测系统以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两地8次雾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长江中上游地区雾的一般特征。按照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观测到的雾过程里,荆州地区为平流辐射雾,宣恩地区为辐射雾,发现两者之间宏微观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宏观结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