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旧城更新过程中的社区重建规划探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u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居民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社会交往的要求等;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原有的"单位社区"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以社区组织的方式生息于城市空间之中;土地的有偿使用,促进了中国旧城更新的发展,随之出现许多旧居住区被大面积推倒重建的现象,"推倒"了原有的社会网络,而新的社会网络又没有建立,城市居民正处于社区精神双重失落的境地,这是中国传统型社区精神衰落和现代社区结构尚未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该文通过分析中国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研究方面的缺陷,认为社会网络的恢复和重建是旧居住区更新的关键,并指出原有的社会网络是基于原有的城市社会生活生发起来的,因此新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仅靠延续原有的空间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也是失败的——如菊儿胡同;由此,论文指出社会网络的形成不应是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而应是重建新的社会网络,并着重分析了重建新的社会网络所应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包括物质空间层面和社会层面.传统的城市规划以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的发展)为目的,这样一个基于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无法实现城市居民非经济的需求.该文认为,应该通过以人为本的社区重建规划这一规划手段实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的高层次目标,与此同时,论文并探讨了社区重建规划的目标、原则、策略、编制程序、内容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前提条件,等等.
其他文献
玻璃屋盖为室内空间引入阳光美景的同时,又能遮风挡雨,排除外界干扰,应用日益广泛。由于玻璃材料的通透性,其结构形态一览无余在建筑形象塑造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时良好的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凸显,追求城市化质量和生态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以维护完整、连续生态格局为目的的生态基础设施(EI)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备受关注,理
论文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出现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技术区兴建热潮.西方学者研究理论都偏重于社会学研究,基于全球尺度的视角,对
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传统的城镇化发展形势导致城镇形态的剧烈演变,尤其是城市的扩张所导致的建设用地空间无限蔓延、自然景观大量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明显。城乡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滨水村落被划入到景区内,而相应旅游规划及村落保护规范的滞后,致使旅游开发给村落带来的破坏极为严重,如何协调村落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道亟
本文通过在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实地调查,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流动人口廉租住宅的发展过程、居住模式、组织建设模式作了详尽的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城市流动人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改造过程中,气候、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发生巨大的改变,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地震救援的难点不仅在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强破坏性,还受到城市工程环境和场地使用状态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方法性指导和量化数据的缺失,引发了救援效率低下、二次灾害频发和管
德占时期的青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块飞地,该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中独树一帜,是当时德国建筑和规划思想直接的反映.该文回顾了德国1900年前后的社会背景、建筑
论文首先从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入手,提出"适应性"的概念;然后以旧建筑再利用这一特殊类型的设计为依托,从空间的体量划分、内外关系转换和限定要素对适应性的影响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