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i合金相稳定性、高速率载荷的塑性形变及损伤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iTi合金是典型的形状记忆合金,拥有多相态复杂转变、温度/组分/应力敏感性以及紧密的宏微观联系特性,它的发现加速了形状记忆合金在生物医疗、地震防护和航空航天等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并取得诸多进展。NiTi合金在准静态下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相关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相关的热力学性能等已被广泛研究,拉压不对称性、“lüders”变形以及通过应变玻璃态(?)马氏体相变扩展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也得到了深入研究。然而仍存在实验和理论计算对NiTi合金常温马氏体稳定相的判定并不一致的问题。另外,瞬态强冲击等效载荷(鸟类、空间碎片、微陨石等)下NiTi合金的动力学研究主要围绕高应变率下是否会发生奥氏体→马氏体相变这一争议开展,对于NiTi合金在高应变率加载下的塑性变形、损伤机制涉及甚少。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有利于NiTi合金关键部件(航空致动器、卫星和太空飞行器的保护结构等)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设计和服役。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实验和理论计算中确定的NiTi合金马氏体稳定相不一致的问题,基于已有的文献分析归纳目前学界对这一争议给出的解释,针对这些解释的局限性进一步猜测造成这一争议的其它可能因素,借助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给出实验上NiTi合金马氏体相稳定相B19’存在的普适性解释。然后在了解准静态下NiTi合金的力学响应和微观变形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极端条件冲击载荷下的NiTi合金动力学行为研究,利用常规显微表征手段如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等分析提取冲击加载压缩阶段和拉伸阶段回收样品的微结构特征,并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冲击加载模拟中捕获/再现这些微结构特征以分析它们的产生、演化机制,进而研究NiTi合金在极端条件冲击加载压缩阶段和拉伸阶段的塑性形变和层裂损伤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Waitz[1-3]等人在完全非晶化NiTi合金退火后通过化学方法制备的样品中发现(001)马氏体孪晶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实验结果,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确定了实验中NiTi合金(001)马氏体孪晶界面的具体结构—TSC-1(twinned supercell-1)对应的孪晶界面。基于B19’单斜晶格构成的(001)孪晶与B33晶格具有结构相似性的认识,建立模型并采用微扰弹性带方法预测了从含(001)马氏体孪晶界面的TSC-1到B33结构的最小能量相转换路径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势垒(~4 meV/atom)。(001)马氏体孪晶界面不仅可以为马氏体形变提供额外的应变,而且还可以促进能量相对于B33相更高的B19’相在实验中稳定存在。(2)对基于磁驱动加载装置CQ-4的NiTi合金冲击压缩实验的回收样品进行显微表征分析,初始相为奥氏体相的近等原子比NiTi合金在冲击压缩(应变率>104s-1)下可能未发生奥氏体→马氏体相变,且其塑性变形模式以位错滑移、机械孪生和再结晶等为主,并发现了 {112}奥氏体孪晶和新晶粒存在的证据。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开展柱状多晶NiTi合金的冲击压缩模拟,捕获/重现了实验回收样品中观察得到的NiTi合金主要塑性变形特征。进而阐述了冲击载荷下{112}奥氏体孪晶和新晶粒的产生和演化机制,即{112}奥氏体孪晶通过在(211)平面上连续滑动a/3[111]的位移形成;在极高应变率的冲击载荷下,新晶粒由晶粒两侧不同类型晶界处均发生纳米级集体理想剪切事件纳米级导致的旋转变形形成。(3)基于磁驱动加载装置CQ-4开展了 NiTi合金冲击加载层裂实验,对回收样品的显微表征分析结果揭示了低速冲击加载下NiTi合金层裂区域的塑性变形机制以再结晶为主,且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层裂区域再结晶的趋势增加而形成孪晶的趋势减弱。通过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高应变率下纳米多晶NiTi合金的冲击拉伸层裂特征,根据时间-位置-密度云图以及密度和速度剖面的拐点特征,识别出纳米多晶NiTi合金的三种层裂模式,经典层裂、多层层裂和微层裂。通过对层裂区域的热力路径分析、径向分布函数(r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RDF)分析和 Voronoi 多面体(voronoi tessellation,VT)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纳米多晶NiTi合金不同层裂模式对应的微观损伤机制,并半定量给出了不同层裂模式之间的临界冲击加载速度。提高初始环境温度将导致纳米多晶NiTi的层裂强度降低,这归因于初始环境温度对层裂区域热力学路径和晶界扩散速率的影响。
其他文献
可压缩剪切湍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研究可压缩湍流的时空演化和噪声辐射不论是对解决工程应用问题,还是对提高湍流的理解和湍流模型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两种典型的剪切湍流,即可压缩湍流射流和湍流边界层,分别采用了大涡模拟和直接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可压缩射流中的时空关联特性、非线性射流噪声建模和湍流边界层中的压力脉动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马赫数为0.9的湍流圆射流进行了包
学位
动态加载下金属表面的微喷物质形成与微喷颗粒的输运广泛存在于冲击压缩过程中,如惯性约束聚变中的内爆压缩阶段。微喷物质与靶丸内部气体的混合对聚变点火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是目前武器物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微喷射本质上是由冲击波与金属自由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动力学现象。随后产生的微喷物质在高温高压气体环境中输运可能伴随着化学反应、介质电离等过程。准确预测微喷物质在气体中的混合输运过程对武器物理具有
学位
微悬臂梁(以下称“微梁”)传感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无须标记、实时原位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等领域中。本文对微梁表面应力增强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自身巯基化纳米抗体和分子间作用力的高灵敏微梁传感方法;对微梁传感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并研发突破亲和力限制的下一代微梁传感方法,提出基于磁杠杆和磁力的超灵敏微梁传感方法,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基于传统的抗体和适配体微梁传感器对多种疾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使用抗体检测
学位
电磁驱动实验对负载构型进行准等熵压缩是一项重要的动高压实验加载技术,能够以偏离Hugoniot(冲击压缩状态)的热力学路径,达到TPa量级的超高压强,是研究物质在高能量密度极端状态下的力学及物理性质、建立材料超高压强状态方程的重要实验手段,在材料动力学、核武器物理、极端状态凝聚态物理、热核聚变等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CQ/CJ两类系列高功率脉冲装置
学位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储量巨大,是我国石油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之一,能够满足未来的能源发展需求。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流动研究是开采利用这类油藏的重要基础。同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较强、储集体内介质跨度大等特点。因此,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流动模型研究,在探究复杂流动机理及解决国家油气资源短缺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缝洞型油藏已开发井的地震剖面
学位
颗粒悬浮液在自然界以及工业设计中很常见,理解颗粒悬浮液的性质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设计非常重要,比如:微流体和造纸。本文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颗粒悬浮液的流变特性以及颗粒在典型流动中的迁移特性,研究了管道(管道形状和管道约束)以及颗粒性质(颗粒形状和颗粒渗透率)的影响。具体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二维剪切流动中多孔介质颗粒悬浮液的流变特性。研究了流体惯性,颗粒渗透率以及壁面约束对多孔
学位
这项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检验三类先行因素对顾客购买奢侈品时装设计师品牌的意图及其对应的假冒商品的影响。这三类兴趣是指对购买假冒产品的态度(通过经济和享乐利益),过去的行为(由过去购买的假冒产品和原件代表)和个人特征(社会压力,地位动机和公众自我意识)。第二个目的是检验社会变量的消极作用,例如负面社会后果,集体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购买假冒态度,过去行为和个人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奢侈品品牌的原始购买者与伪造
学位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测量目标的形貌和变形,并具有精度高、效率高和易于实现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工程应用等领域。然而,由于相机电子元器件在水下、高温和强电磁干扰等环境中会受干扰而难以正常工作,导致DIC技术难以应用于以上特殊场景中。为了增加DIC测量系统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本文将光纤传像束(Fiber Bun-dle
学位
聚合物流体是一种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其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工程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牛顿流体不同,聚合物流体的本构模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典型的多尺度特性,宏观流动特征与其微观分子形态演化密切相关,并伴随着滑移、失稳等复杂现象。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多尺度算法和机器学习三种不同手段对本构关系未知的聚合物流动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开展了纳米尺度下纯
学位
当冲击波从金属自由表面或金属/气体界面卸载时通常会发生微喷射现象。微喷射是战略武器研究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亦是冲击压缩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此外,微喷射是一种典型的多机制、多影响因素的复杂动力学现象,研究涉及材料冲击相变、动态损伤和破坏、多相流动和颗粒气动变形破碎等诸多前沿基础性科学问题。本文开展了强冲击下金属表面破坏行为的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工作,包括SPH(Smoothed 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