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的鉴定及DcCht5和DcCht10在羽化阶段的功能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主要危害芸香科植物,是柑橘黄龙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严重威胁柑橘产业发展。目前,防治柑橘木虱是控制黄龙病传播和爆发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柑橘木虱对包括毒死蜱和吡虫啉在内的多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因此,挖掘新的药剂作用靶标对于柑橘木虱的持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几丁质(Chitin)是N-乙酰葡萄糖胺构成的直链多糖,参与昆虫表皮、中肠围食膜及气管的形成,昆虫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周期性地更替几丁质,包括旧表皮降解和新表皮形成。几丁质酶(Chitinase)能切断N-乙酰葡萄糖胺之间的β-1,4-糖苷键,发挥水解几丁质的作用。昆虫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参与昆虫蜕皮、围食膜降解、化蛹、羽化、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的代谢过程中不依赖几丁质,以几丁质酶作为害虫防治靶标相对安全。因此,昆虫几丁质酶作为专一性新型杀虫剂作用靶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潜力和实践意义。据此,本学位论文基于柑橘木虱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10个几丁质酶基因,包括8个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Cht)和2个成虫盘生长因子(Imaginal disc growth factors,IDGF)基因;运用qPCR技术解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高低温处理、干燥胁迫和20-羟基蜕皮酮(20E)处理的表达模式;测定柑橘木虱羽化前后蛋白组,筛选参与羽化过程的几丁质酶差异表达蛋白,最终利用RNAi技术探究其编码基因在羽化阶段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基于柑橘木虱基因组,参考豌豆蚜和褐飞虱几丁质酶基因序列信息,通过tblastn和tblastp比对获得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根据结构域、外显子、内含子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到10个几丁质酶基因,编码氨基酸长度范围介于236~2,708 bp,蛋白相对分子量大小范围为49.1~306.5 k Da,理论等电点在5.70~8.96之间;外显子数量差异较大,如DcCht8仅有3个外显子,而DcCht6和DcCht10外显子数量在20个以上。10个基因均含有几丁质酶催化域,DcCht1、DcCht7和DcCht10分别有4、3和5个催化域,而其他基因仅含1个。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催化域,DcCht1-a、DcCht7-a、DcCht8、DcCht9、DcCht10-a、DcCht10-b和Dc IDGF1的保守域Ⅱ中的DWEYP序列被其他氨基酸替代,暗示几丁质酶活性缺失;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昆虫几丁质酶系统发育树共聚为11个簇,而10个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分布在7个簇中,即Group I、II、III、IV、V、VI和VIII。2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表达模式解析利用qPCR技术解析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DcCht1、DcCht5和DcCht10在卵期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10个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在若虫1~4龄阶段均较低;在5龄若虫到刚羽化雌成虫的过程,DcCht5和DcCht9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而DcCht10呈下降趋势;相比于其他基因,DcCht5、DcCht7和DcCht9在7日龄雌成虫中显著高表达。Dc IDGF1和Dc IDGF2在柑橘木虱成虫脂肪体特异性高表达。10个几丁质酶基因在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均比较低;DcCht5、DcCht9、DcCht10和Dc IDGF2在表皮特异性高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柑橘木虱表皮代谢过程。分析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在高低温处理、干燥胁迫和20E处理后的表达模式发现,在4℃和16℃低温胁迫下,DcCht6、DcCht7、DcCht9和Dc IDGF1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而在35℃高温条件胁迫10 h后,Dc IDGF1表达量明显增高,暗示其可能参与柑橘木虱的高温调控;DcCht6、DcCht7、DcCht8、DcCht9、Dc IDGF1和Dc IDGF2在干燥胁迫12 h的表达量明显低于6 h处理组;20E处理后,除DcCht2和Dc IDGF2无响应外,其余基因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DcCht10在处理3 h、6 h和8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暗示DcCht10与20E调控密切相关。3 DcCht5和DcCht10在羽化阶段的功能探究基于柑橘木虱羽化前后的蛋白组共鉴定到4,253个蛋白,通过GO、COG和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分别获得注释蛋白2,513、2,011和2,192个。利用蛋白表达量比值(|FC|≥1.2,P-value≤0.05)筛选到1,059个差异表达蛋白,包含571个上调蛋白和488个下调蛋白。其中,发现27个与表皮相关的蛋白,包括23个表皮蛋白和4个几丁质相关蛋白。结合蛋白结构域及序列比对发现,几丁质相关蛋白包含2个几丁质酶,即DcCht5和DcCht10。采用RNAi技术,探究DcCht5和DcCht10在柑橘木虱羽化过程中的功能。于5龄若虫注射ds RNA 24 h后,DcCht5和DcCht10表达量显著降低,沉默效率分别为76.63%和80.92%。干扰DcCht5和DcCht10均能降低试虫的羽化率和存活率。此外,DcCht5处理组畸形率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本学位论文鉴定到10个柑橘木虱几丁质酶基因,解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高低温处理、干燥胁迫和20E处理的表达模式,基于羽化前后蛋白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NAi技术,阐明DcCht5和DcCht10在羽化阶段的功能。上述结果为今后开发以几丁质酶作为柑橘木虱新型药剂的防治靶标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肌原纤维蛋白属于盐溶性蛋白,低盐及水溶液条件下的理化性质较差,限制了其加工利用程度,特别是在流体类、蛋白饮品类存在空白,因此改善该蛋白在低盐条件下功能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动态高压微射流(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绿色”加工技术,在大分子改性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多糖与蛋白相互作用对食品体系的
在桃蛀螟长期室内饲养的种群中,现已发现在暗期提供微弱红光照射有助于桃蛀螟的生长和繁殖,红光能够有效促进桃蛀螟成虫的交配以及雌虫的产卵,且混合性信息素诱导的EAG反应与对照相比明显增强。基于此发现,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以及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等,进一步从基因层面探究暗期微弱红光增强桃蛀螟雄虫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增强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桃蛀螟全长转录组。此次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9.77G
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是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这两种细菌能在食品加工和贮藏的相关胁迫下诱导产生交叉适应现象,因此细菌在后续杀菌或抑菌处理中得以存活。且抗生素大量和长期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性。随着全球对不使用化学防腐剂生产食品需求的增加,噬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防治手段,为食品工业
硕蠊科Blaberidae物种数量丰富,多样性程度高,为蜚蠊目Blattodea的第三大科。该科的一些种类常被作为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仿生学、生殖与内分泌学、社会性及繁殖行为学等研究领域。硕蠊科昆虫泛热带分布,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时期,因此该科昆虫也可作为揭示复杂生物地理事件的参照模型。故对硕蠊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厘清其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推测其进化历史将对以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指导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参与昆虫嗅觉识别气味物质的第一步,反向化学生态学是以OBPs为靶标筛选害虫行为活性物质,根据昆虫对特定气味的偏好可设计出对害虫具有引诱作用的引诱剂。斜纹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因此在斜纹夜蛾的幼虫期进行防治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若是能够明确斜纹夜蛾气味结合蛋白与配体之间的结合机制,将为利用
农业公园是在乡村地区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自农业观光园发展而来,具有除农业生产外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康养等多方面功能,在我国低碳环保的新农村建设和优质公共空间营造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已早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在我国建设农业公园要满足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等要求。然而,以往的农业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了承载农耕文明
捕食螨作为田间粉虱、叶螨、蓟马等害虫的天敌,利用其食性广、捕食量大、发育历期短等优点,借助捕食螨对农业害螨进行科学的防控是时下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中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作为一种食性较广的捕食螨,相比于其他捕食性螨类,对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小型吸汁类农业害虫有着更好的防效。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温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典型特征包括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早春。因此重庆
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隶属于啮虫目Psocoptera、书虱科Liposcelididae、书虱属Liposcel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仓储害虫。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嗜卷书虱已经对多种储粮保护剂、熏蒸剂以及温控、气调等防治措施产生了较高的忍耐力或抗性。以往对书虱抗逆机制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化水平层面,而关于书虱抗逆分子水平层面
核酸在生物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根本的生命的物质基础。核酸在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以及蛋白质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脲嘧啶作为核酸碱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药物学意义。在转移核糖核酸(tRNA)中存在微量的硫代脲嘧啶,而且硫代脲嘧啶还可以作为抗癌、抗甲腺的药剂。正常情况下,脲嘧啶在双螺旋结构中主要以酮式的结构存在。通过氢原子的转移,脲嘧啶可以产生许多互变异构体,而且研究表明它的一些
胚胎附植是指随着妊娠进行,胚胎与母体子宫发生接触并建立结构上联系,最终实现母胎间物质交换的过程,主要包括母体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建立和胚胎发育、迁移、定位、粘附、侵入等阶段。该过程受到复杂而精密的调控,是目前研究热点。子宫和胚胎发育的同步性决定了胚胎附植能否成功。山羊属于反刍动物,其胚胎附植类型为表面附植,但现阶段对于山羊妊娠早期胚胎附植的机制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