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雄性林麝毛发中皮质醇及矿物质的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人工养殖有70多年历史,但人工养殖林麝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缓慢,由此,对饲养雄性林麝应激状态的探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人工养殖的个别雄麝分泌异常麝香,对这部分雄麝生理特征的探索也十分必要。本研究于2019年林麝处于生理稳定期的2月下旬到3月间在陕西省宝鸡地区不同规模和具有不同圈舍拥挤度的林麝繁育基地采集雄麝毛发180份,采用酶联免疫(ELISA)技术测定其毛发皮质醇浓度,探查饲养雄性林麝的群居数量、圈舍面积及年龄因素对饲养雄麝生理应激的影响。采用ICP-MS测定泌香异常的雄麝与泌香正常的雄麝毛发中常量元素镁(Mg)、钙(Ca)及微量元素锰(Mn)、铁(Fe)、铜(Cu)、锌(Zn)、铅(Pb)的含量,探查两类雄麝毛发中矿物质含量的差异。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曲线估计分析年龄与雄麝毛发皮质醇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X)对毛发皮质醇浓度(Y)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为ln(4=6.025+0.339/X。3岁到9岁的年龄组间毛发皮质醇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年雄麝随年龄增长毛发皮质醇浓度降低并趋于稳定,成年雄麝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表现出生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性。(2)基于毛发皮质醇浓度对3-9岁成年雄麝的应激性强度分组,聚类分析并比较两组雄麝在不同饲养规模和饲养环境中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高毛发皮质醇组雄麝占总体样本数量的8.45%;高皮质醇组(即低敏感)和低皮质醇(即高敏感)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即低敏感)在较小饲养空间占有较大比例,而低皮质醇(即高敏感)在较大饲养空间占有较大比例。这些结果表明,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能反映其生理应激状态,可用于监测饲养雄麝在生长期数月内的一般生理应激状况,较之尿液和粪便具有明显的优势。雄性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及其分组可以指示各麝场的饲养模式和管护方式对雄麝生理应激的影响,为调整饲养和管护方式提供科学依据。(3)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麝香分泌异常的雄麝毛发中镁(P=0.017<0.05)和钙(P=0.027<0.05)含量显著低于麝香分泌正常的雄麝,而其它微量元素锰、铁、铜、锌、铅检测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表明雄麝的泌香异常可能与其对镁与钙的吸收不足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针对泌香异常的雄麝生理特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