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研究(1842-1848)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启发和指导无产阶级进行以彻底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符合他们利益和立场的理论宣传教育。这种从其本质来讲为培养无产阶级正确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处处体现出无产阶级利益的要求,而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要求,又无不体现在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中。马克思的阶级利益观全面体现在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反映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内,这样的阶级利益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利益观。马克思关于加强无产阶级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等一系列论述,构成了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其本质上是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从1842至1848年,也就是马克思从大学毕业进入《莱茵报》工作至《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后,是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围绕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观是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这一观点,紧扣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形成发展的主线,深入解剖1842年至1848年马克思实现其思想的“两个转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的基本问题。旨在从形成发展、内容构成、本质特征、价值意义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本文立足对这一时段马克思关于思想工作、宣传工作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论述,通过厘清1842-1848年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的形成发展问题,概括总结了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而指出了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的研究,意在通过探讨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历史演进、内容构成、性质特征、意义价值,进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的理解,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自党的第十九次人大代表会议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康社会建设情况,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在会议中指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对国计民生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健全乡村经济发展体系,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优化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乡村建设质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初步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宗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民俗,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瞩目,并在各维度的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持续流传到今日,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族文化与其中的物质民俗事项是陈朽的、不会发生变动的。福建的碧村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传统多宗族村落,该村中的陈氏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大量的海外族人存在。从2010年开始,该村陈氏宗族中的族人参与进了村落中的村庙改建事件,并以此为开端,开始对
教科书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历史学科因特殊的学科属性,其教科书在国家的教育改革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直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历史教科书作为国家历史的重要承载者和历史教育的传播工具,对国家历史的书写表述代表着国家主流的历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形象的塑造。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通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能够为国民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多个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保障幼儿平等受教育权。融合教育是具体落实规划并按照该理念办园的实践形态,对先行探索者的经验进行学理探究具有实践价值。为此,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Q幼儿园近二十年的融合教育实践为基础,理清其发展机理,力图展示园本形态融合教育的多维脉络。研究以Q幼儿园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追溯各参与主体的变化,呈现与行动逻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边缘地带,生活在高原山地等生态环境脆弱区,生计方式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少数民族群体往往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高度脆弱性。本文的研究对象,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中南部地区的蒗蕖摩梭人正是如此。本文对宁蒗彝族自治县气象站自1959年以来逐年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近61年来宁蒗县的气温逐步上升、降水量逐渐减少的趋
社区报是一个“舶来品”。在不断地“中国化”实验中,社区报对我们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媒介环境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适配能力。那么,社区报在中国的落地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中国社区报在稳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创造性的重构,来适应中国的环境;社区报发展对中国社区构建的意义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什么;中国的社区报实践是否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发展模式为当下城市发展背景下报业的转型提供新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司法创举,它通过民众参与司法的方式使人民检察院在行使侦查权时有了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对规范检察机关审慎行使职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监察法》实施后,人民检察院的大部分侦查权转隶至监委,在这一情况下,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未来的发展在理论与实务界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本文研究新时代人民监督员在刑事诉讼中的监督范围,通过分析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的历史及转型的原因,结合2
全文以我国涉外协议管辖制度中适用实际联系原则所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论文开篇简单地梳理介绍涉及的基本背景和必要概念之后,便立即从分析我国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总结出了当前实际联系原则存在的问题——此为文章的研究重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通过这一开门见山的结构安排,以便为下文的域外对比研究确立方向,即如何从他国的实践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解决实际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困境。因此,后文
曾经在制定《物权法》时,对于是否创设居住权制度有过很大的争议,后立法机关认为居住权适用范围小、能被其他制度所替代便在最终颁布的《物权法》中取消了居住权。后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实需求的增加,将居住权引进《物权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也在理论界掀起了热议。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我国《民法典》增设了居住权制度,并将之定性为用益物权。居住权入典有诸多好处,其可运用私法手段缓解特定群体的居住困境,助力房屋所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企业集团不断的扩大自身规模,收购兼并频繁发生,跨国家、跨地区经营已成为一种常态。由于企业集团规模庞大,下属的分支机构众多,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体系异常复杂且财务协调困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成本高、运营效率差等,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严重制约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了发挥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进一步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