钐钴在原子尺度下的力学性能研究—分子动力学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LR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钐钴(Sm-Co)永磁体是第二代永磁体,具有高矫顽力、优良的耐高温性能、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国防军工、轨道交通和医疗等高要求应用场景的仪器设备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Sm-Co永磁体塑韧性很差,极易开裂掉渣,既降低了成品率,又很难进行机加工,加之抗冲击性差,大大限制了其在高精度、高可靠性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因此,改善Sm-Co永磁体的力学性能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Sm-Co永磁体的晶体结构复杂,位错能量高,难以像传统金属结构材料一样在应力下通过位错滑移实现塑性变形,因此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本征脆性。这导致多年以来钐钴塑韧性改善研究一直没有重要进展。2019年,人们首次发现SmCo5(1:5相钐钴)可以在不借助位错滑移的情况下产生巨大塑性变形。具体而言,1:5相可以在应力下生成许多极薄的非晶剪切带(约2nm厚)并产生原子流变。这些非晶态剪切带在产生持续塑性流变时,并不会诱发微裂纹或孔隙。这种塑性变形原理为改善钐钴磁体的塑韧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是,这种塑性变形机制在走向应用之前还有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绝大多数Sm-Co永磁体的微观组织具有胞状结构,其中胞内相为Sm2Co17(2:17相),胞壁相是SmCo5(1:5相)。显然,主相2:17相的力学性质至关重要,而目前人们对其力学性质仍缺乏深入了解,它的加载行为如何,不同取向条件如何影响变形行为,以及变形行为如何调控等,均有待研究。鉴于现有钐钴力学行为研究并未深入到原子层次,本文将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主要方法,研究Sm-Co磁体的微观尺度变形行为,重点关注钐钴2:17相的在外加载荷下的变形行为。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钐钴1:5相和2:17相在不同取向的拉伸变形行为,以及具有共格界面的双相Sm-Co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在拉伸载荷下,两种相都可以通过形成剪切带而发生塑性变形,而不会产生裂纹。2:17相通常比1:5相屈服强度更高。共格界面对两相样品中非晶剪切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由于共格界面处晶格常数之间的不匹配以及两相弹性性质的差异,产生的界面应力决定了非晶态剪切带在载荷下的起始产生位置。当界面应力使一方横向受压时更有利于剪切带的提前形成。在所有情况下,非晶态剪切带的形成能均低于各种解理能,两相对比,2:17相比1:5相的非晶剪切带形成能高。对具有界面缺口的样品加载模拟表明,两相试样在载荷作用下不显示裂纹扩展。相反,由于非晶态剪切带在缺口处的形成,使缺口尖端变钝。如果非晶态剪切带在1:5相开始,则变形局域程度较低,颈缩速度较慢,从而提供更强的应变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本工作研究了2:17相与无序2:17相(d-2:17相)的力学行为,本文比较了两种2:17相主相的力学行为。在相同取向的情况下,无论拉伸还是压缩,d-2:17相的塑性表现更加优越,原因在于剪切带形成机理的不同。首先,d-2:17相中产生的非晶剪切带更厚,且剪切带整体分布要更加弥散,大大分散了塑性应变的承载区域。更重要的是,2:17相与d-2:17相在变形过程中,剪切带区域内原子的运动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d-2:17相的剪切带是原子以一种小尺度渐变的运动方式形成,而2:17相原子是以一种大尺度突变的形式形成;在应力分析中,形成剪切带后,剪切带吸收掉大部分应变,两者形成剪切带后承载的应力值大致相同。两相的剪切带形成能对比可以发现的剪切带形成能都低于自身的解理能,d-2:17相的非晶剪切带形成能明显低于2:17相中的非晶剪切带形成能,且也是三种剪切带形成能中最低的。这也是解释了2:17相形成剪切带要更加困难,而d-2:17相要是最容易的原因。对剪切带的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密度变化相很小,所产生的界面应力也非常小。剪切带形成的图像显示d-2:17相的形成剪切带是以一种逐步非晶化的方式形成,2:17相中的非晶剪切带则是在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整体非晶化形成。以上研究为改善钐钴的脆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其他文献
垂直结构金属-半导体-金属(Metal-Semiconductor-Metal,MSM)型光电探测器由于其较低的暗电流、较快的响应速度和易于集成化等优势,已经在通信、传感、制导、成像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 C)家族中的4H-Si C由于其自身较高的热导率、熔点、较强的临界击穿电场和相对于硅(Si)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使得其在一些恶劣环境中替代硅实现光电探测。但是
学位
随机数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尤其在信息安全领域,随机数的随机性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高速真随机数的产生来源,利用混沌激光作为物理熵源的随机数发生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由于随机数是否满足安全需求取决于随机数发生器可输出的随机性,因此对混沌激光随机数发生器进行随机性评估是迫切需要的。目前,针对随机数发生器的随机性评估工作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此类评估的标准应该以输出不确
学位
贵金属纳米结构中形成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能够在亚波长范围内形成很强的局域场增强,从而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调控。通过调整构建纳米结构的颗粒组成、形状、尺寸和周围介电环境等参数,可以调谐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因此,贵金属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微纳光电子器件、数据存储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特别是当贵金属纳米颗粒的间隔很小时,其耦合作用会大大增强,产生丰富的光学响应和信号增强。
学位
目前,光接入网的大范围的铺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光接入网中常见的便是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DM-PON)。当TDM-PON出现故障时,功率分束器(PS)引入的大衰减会导致光纤出现故障时回波功率低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从而无法检测到TDM-PON中的故障点。为了对TDM-PON进行故障检测,迫切需要高灵敏度的光纤故障检测方法。此外,为了区分光网络中各个支路,光纤故障检测方法的空间分辨率也不能过
学位
钙钛矿作为一类可溶液法制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为实现低成本激光器提供了可能。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效率高、光吸收系数高、载流子扩散长度长等特点,因而在光电器件领域备受关注。而二维钙钛矿材料不仅相对三维钙钛矿具有更高的环境稳定性,也兼具钙钛矿材料本身的一系列特点,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由于量子限域效应,二维钙钛矿有着较高的激子结合能和相应的较强发光能力。但是在高电流密度下,聚集的配体
学位
非线性光学是基于强相干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激光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非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学信息处理、激光技术、光限幅、光开关、集成光学以及通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对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已经从固体扩展到了气体、液体和各种复合的杂化材料,而激发光脉冲也从纳秒激光发展到了超快的皮秒、飞秒激光。随着光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本身的光学非
学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作为照明和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低启动电压、宽视角、自发光、超轻超薄、柔性显示等性能优势,备受关注。有机发光材料作为OLED的核心,对于改善器件的性能极为重要。而传统的荧光材料由于自旋禁阻效应,激子利用率(Excit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EUE)理论极限值仅为25%,导致最大外量子
学位
学位
巴西木素(Brazilin)是从苏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产物,具有抗炎、抗血小板、降血糖、抗菌、保肝、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特别是在抗癌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研究发现其对膀胱癌细胞有非常显著的杀伤作用,有可能成为膀胱癌化学预防和治疗的潜在药物。巴西木素的化学特征是具有一个苯并二氢吡喃环结构的高异黄酮结构,在C-3位有一个羟基,在两个苯环上的C-7、C-12、C-13为三个酚羟基。因其杰出的生物活性吸引了
学位
钙钛矿拥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比如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激光增益介质。但是,由于泵浦能量与出射激光能量的转化效率低以及钙钛矿材料导热性差(热导率<1 W/(m·K)),导致激光器件产生显著的升温。并且高的运转温度会降低钙钛矿材料内载流子复合效率、抬高激光阈值甚至诱导材料降解,这限制了钙钛矿激光器件的长期应用。这一因素在光泵浦钙钛矿激光以及未来迈向电泵浦钙钛矿激光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