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鞘套对GPS信号的影响与抑制技术的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行器以高超声速再入大气层时会在飞行器周围产生等离子鞘套,等离子鞘套对再入体与地面控制站以及再入体与空间卫星的无线电通信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导航测控信号功率急剧衰减,严重时会造成再入体与地面站或卫星之间的通信中断,形成“黑障”。研究等离子鞘套对导航测控信号的影响规律并设法减弱或消除“黑障”效应,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飞行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本文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采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等离子鞘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结合卫星导航信号模拟技术,对等离子鞘信道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等离子鞘对卫星导航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波束形成技术用于抑制等离子鞘“黑障”效应的性能及可行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在介绍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理论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基于解析近似的散射矩阵(Scattering Matrix Method,SMM)方法。针对传统FDTD算法受Courant约束条件的限制导致计算步长较小的问题,首次把基于拉盖尔展开的无条件稳定FDTD(Unconditionally Stable For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US-FDTD)用于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的计算,该算法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同时,大幅度减小了计算时间,提高了复杂电子密度分布等离子鞘中电波传播的仿真效率,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仿真工具。研究了等离子鞘对卫星导航传播特性及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性能的影响。针对不同的等离子鞘分布模型,采用不同的电磁场数值仿真方法(US-FDTD、SMM、FDTD等),分析了等离子鞘套对导航测控信号幅度、相位及群时延等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电波传播的电磁场仿真结果进行等离子鞘传输信道建模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利用等离子鞘信道模型,结合卫星信号模拟和接收技术,分析了等离子鞘套对卫星导航接收机载噪比和定位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等离子鞘对信号的衰减导致卫星接收信号的载噪比下降,定位误差增大;等离子鞘引起的群延时变化直接影响伪距测量精度,增加定位结果误差。最后,利用该方法,仿真分析了RAM C III和背景飞行器等离子鞘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性能的影响。为了利用波束形成技术增强卫星信号接收功率,达到减弱等离子鞘影响的作用,对波束形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不同的波束形成准则,包括: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最大输出信干噪比准则和最小方差准则,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在此基础上,理论分析并仿真比较了最小均方算法、递归最小二乘算法、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和旁瓣相消器等几种不同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综合考虑波束形成方向的准确性及算法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选择LCMV算法作为等离子鞘下波束形成算法;最后,对波束形成技术的天线阵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显示,在相同阵元个数条件下,圆阵的波束形成效果最好。仿真分析了阵列天线波束形成技术抑制等离子鞘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结合电波传播的电磁场仿真结果和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技术,进行等离子鞘对卫星导航信号传播方向及多径效应影响分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鞘对卫星信号来波方向影响不大,但在其它方向存在严重的多径信号;该结果表明,波束形成可用于提高信号来波方向增益,同时抑制其它方向的多径信号。采用电磁场数值仿真技术分析等离子鞘对阵列天线耦合参数的影响;提出结合电磁场数值仿真技术与波束形成技术,进行等离子鞘对波束形成结果影响分析的方法;仿真结果显示,等离子鞘密度较小时,对天线间耦合和波束形成方向影响不大,但合成波束方向的增益会随电子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等离子鞘密度达到101 8m-3时,阵列天线已无法在指定方向形成波束,波束形成技术不再有效。最后,进行了等离子鞘对电波传播及卫星导航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等离子体对信号传播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信号幅度衰减随电子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实测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数值仿真的正确性;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性能影响的实验再现了“黑障”现象,实验显示:随着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增加,接收机载噪比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卫星信号失锁,接收机不能正常定位,出现“黑障”现象。
其他文献
螺栓结合部作为机床结合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性直接影响机床整机的刚度及加工精度。目前的机床设计阶段对整机进行的性能预测分析过程中,螺栓结合部模型经常被简化或忽略,没有考虑螺栓结合部特性对整机性能影响,是导致整机特性无法准确预测的原因之一。研究螺栓结合部特性,建立准确且通用的数学模型,为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装备制造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单位面积结合面基础特性参数为基础,对螺栓结合部静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与时俱进。本文所探讨的"作业分层设计",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实质性体现,是在"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性做法。这不仅契合"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新课程教育理念,还是引领学生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当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
由于YBa2Cu3O7-x(YBCO)超导体独特的电学性能且和大多数钙钛矿结构铁电、介电材料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和相近的晶格常数,把YBCO与这些材料制备成超导异质结构往往会产生一些新奇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对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解,也可能发展出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YBCO薄膜及其异质结构想要实现功能化应用往往需要把其加工成特定的微细结构,由于YBCO自身的特点现有的微细加工方法容易使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居全球第一,有必要加大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但是,页岩地层在钻井过程中频繁发生井壁失稳、井下故障和复杂,严重影响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引发页岩地层井壁失稳因素包括复杂的井壁围岩地质环境和应力状态以及页岩层理/裂缝十分发育,还包括钻井施工过程对井壁围岩产生如开挖应力卸荷、地层热交换、页岩水化和钻井施工动力等多方面扰动。本文以涪陵气田焦石坝地
为进一步提高航空航天用发动机和工业燃气轮机的使用效率,设计和开发能够承受更高工作温度的新型结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Mo-Si-B合金以其高的熔点,优异的高温抗蠕变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成为候选材料之一。然而,该合金低的室温断裂韧性限制了它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α-Mo相作为Mo-Si-B合金中的唯一的韧性相,其体积分数、尺寸及分布状态显著影响着Mo-Si-B合金的断裂韧性和强度,因此,对其进行微
先进近净成形技术已成为当今制造加工业的前沿研究领域,绿色、节能、精密及高效成为其重点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探索轻量化、快速和精密的塑性加工新方法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冷滚打成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近净成形技术,是利用金属固有的塑性,使用特定形状、高速旋转的滚打轮对制件毛坯进行逐点断续滚压和打击,使其金属产生塑性流动,利用滚打轮与制件坯料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产生累积效应,最终形成预定形状要求的一种无模无
流体力学中,双曲守恒律方程是极其重要的一类偏微分方程,其解的重要特征是不论初始值和边界值如何光滑,随着时间推进,方程的解有可能会发生间断。因此,求解此类方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近年来,双曲守恒律方程解的高精度数值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加权基本不振荡(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方法是近二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最大优点是精度高且容易实现,但传
WTi薄膜是集成电路中扩散阻挡层的主要材料之一。随着集成电路的微型化,对WTi薄膜的阻挡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Ti薄膜的粒子污染是影响其阻挡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主要受制于WTi靶材中富钛相的含量。因此,调控富钛相对于改善WTi薄膜阻挡性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Ti向预留缺陷的W中扩散的激活能;其次,通过W粉特性、冷却方式、深冷处理及深冷磁场耦合处理等方法调
纳米多孔铜(NPC)是一类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三维开孔材料。由于这类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低热阻和低相对密度等特点,在催化、电磁屏蔽、电容器、传感等方面蕴藏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脱合金法是一种复现性高且使用简便的制备NPC的方法,通过腐蚀掉Al而获得NPC,然而在腐蚀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内部缺陷而使NPC失去力学强度,并且制备好的NPC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而化学稳定性较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NPC的应
单点增量成形是一种金属板料塑性成形的新型技术,通过特定工具对板料进行局部动态加载,使板料在无模无约束的状态下产生整体累积变形,最终得到目标制件的一种塑性成形方法。该方法集板料设计和制造为一体化,具有柔性、绿色、快速、低成本等优势。然而,因工具头的局部加载特性和板料的无模具约束等因素作用,成形过程容易失稳,产生回弹,最终导致制件成形精度难以满足服役要求。此外,由于材料的不均匀变形行为和组织的复杂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