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6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球状碳酸盐矿物广泛地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环境中,与微生物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在火星陨石上,也存在着微生物参与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的线索。因此,对微生物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的动态研究以及对各种过渡形态的总结是了解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机理的关键,并可为判断微生物活动遗留的地质痕迹提供依据。   以往研究证明不少微生物类群具有形成球状碳酸盐矿物的能力。然而,大多数研究只对球形、哑铃形以及其他一些过渡形态进行了静态描述。而在其形成过程的研究方面,目前还仅限于少数几种微生物。   针对前人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对混合菌以及两株纯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Clostridium sp.)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本文通过对矿物从纳米发展到几十微米过程的观察,比较全面地对矿物的中间和最终形态进行了总结,建立起了前后发展的关系,并对形成过程及过渡形态的转变进行了解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首次证实Citrobacter freundii和Clostridium sp.能够诱导形成碳酸盐矿物。   (2)纯菌成矿实验不但证实了矿物的“哑铃-花菜-球状”以及“花形闭合-球状”这些经典发展过程,而且观察到了其它比较少见的过渡形态:纺锤形、十字形和柠檬形。   (3)纯菌成矿跟踪实验证明,本文中球状碳酸盐矿物的形成遵循“白组装”模式:纳米晶体在有机物质的包裹下逐渐聚集,经历一些过渡形态后,最终生长成为具有菱形表面纹理和辐射状内部结构的球状矿物集合体(5μm~330μm)。   (4)纯菌成矿跟踪实验还证明:本文中那些微小的粒状晶体构造(50 nm~300nm、300nm~2μm)并不是矿化的菌体,而是由更小的纳米晶体聚集而成的。   (5)5~65 d混合菌成矿实验的矿物成分中只有单水碳钙石;35 d纯菌(Citrobacterfreundii和Clostridium sp.)成矿实验生成的矿物主要是高镁方解石和少量单水碳钙石。单水碳钙石在混合菌实验体系中大量、长期和稳定的存在很可能与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中有机物的大量整合进入晶体间隙有关。   (6)影响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因素包括:pH、碱度、微生物种类、菌浓度、菌活性、成矿速度、有机物(胞外分泌物)含量及种类等。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与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空间信息服务和应用模式——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移动GIS,MobileGeog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也在持续不断的增长,其中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被运用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海量的信息
电场生物效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宏观生物效应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场作用于生物系统的什么成分,特别是电场对生物体处理的原初作用机理目前了解较少,电场生物效应
新世纪我国将步入城市化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空间合理生长,而目前我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研究还滞后于规划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扩
  圆锥形沉淀反应器主要用于含铀溶液的回收处理过程,本文主要对含铀溶液在网锥形沉淀反应器中的沉淀反应过程进行核临界安全分析,计算沉淀过程中的中子有效增殖因数的变化。
会议
  核设备可靠性数据是应用概率安全评价(PSA)技术对核电厂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核电厂PSA模型的设备可靠性数据采集方法,着重阐述了可靠性数据
  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电站仪控系统EMC试验中所采用的标准,并针对核电仪控系统在EMC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相应的提出了解决措施,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整
本论文主要对煤矿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模式与应用做了介绍。 我国煤炭开发强度很大,在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日见恶化、人均耕地及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煤炭资源
  提出了飞机撞击偶然荷载作用下大型冷却塔倒塌致地面振动数值模型,研究了土体类型参数对振动的影响。所 建立的数值模型包括冷却塔模型和有限土体模型。采用刚体飞机模型
  本文对某核电厂1号机组近三年内重要系统、设备的维修和不可用情况进行统计,采用核电厂概率安全分析模型对设备不可用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计算不可用设备的ICCDP情况,获得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