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子镇为撒拉族发源地,地处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交界处,是在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及宗教文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生长发展而来。这些地域特征映射在空间上使街子镇形成独特的适地性空间布局模式。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街子镇在城镇发展大潮中不断进行着空间拓展和新的规划建设。由于规划管理者及当地居民对地域环境的忽视,一方面,导致盲目扩张的城镇空间出现与地域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历经百年传承的与地域环境相互适应的空间布局特色在城镇化的大潮中被逐步淹没,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与地域自豪感也在逐步消失。如何保证在地域空间布局特色不被埋没的基础上开展城镇建设,如何使城镇在未来的空间布局中适应地域环境、解决现状问题、传承空间特色成为街子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传承街子镇适地性空间布局特色、解决不适地空间布局问题、引导其他类似城镇合理科学布局为目的,采用理论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访谈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以及借助ArcGIS、Depthmap等软件的定量分析法,以现状地域生态文化环境特征的梳理为基础,从空间功能、结构、形态三方面入手探讨城镇适应地域环境的空间布局思路及实施方法途径。通过现状地域特征的梳理总结出街子镇在生态方面处于河谷地区两山两河相夹、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秋冬多风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文化方面以撒拉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特殊地缘社会组织关系的地域文化环境特征。在城镇空间功能、结构、形态布局方面,首先调整街子镇生态及历史文化功能定位模糊的问题,传承地域生态及文化功能特色,打造突出的绿色生态保育功能及历史文化保护功能,并在此核心功能指引下促进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功能发展,强化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内向型居住功能传承,协调好外向型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与内向型宗教居住功能间的关系,避免相互影响。在空间结构方面,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不侵犯生态底线的原则下确定合理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及“北限、东进、南控、西延”的城镇拓展方向。基于此,在适应生态方面形成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绿色空间相融合的城镇绿色生态网络,适应文化方面构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结构,并以此为原则发展满足文化旅游及文化居住的多功能多层级城镇空间结构,深化以宗教为核心的居住生活结构,促进城镇空间结构与地域生态及文化环境间的有机结合。在空间形态方面,传承适应地域环境的特色空间形态,形成与周边生态环境及自然边界相协调的城镇外部形态,加强街子河两侧组团空间的联系性,实现外松内紧的城镇外部空间形态。城镇内部形态传承历史核心区布局模式,保证其他区域布局与其的相互协调。完善绿化系统,强化服务于居民及游客的城镇核心、轴线,及各功能用地配置。完善居住社区中心除清真寺外的其他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综上,打造绿色生态入城、历史保护层级清晰、宗教文化特色传承、游居有序分离、古今融会贯通的街子镇空间布局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