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j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贷款的对象是特定的;②实行信用放款;③贷款额度一般比较小。另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还有贷款手续简便、贷款利率优惠等优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贷资金,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其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问题,实现了农户和农村信用社双赢,使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树立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农村信用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当前,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总量不足,支农力度有限;贷款的额度和期限不够合理,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户实际生产的资金需要;贷款的用途和贷款方式缺乏创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信贷人员的素质偏低,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工作效率低下,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完善,存在着管理漏洞。人民银行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缺乏有效督导,支农再贷款政策没有充分落实。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经济环境不理想,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回收率,存在着参与和干预的矛盾;政府服务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效能的发挥;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放贷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支农后劲。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直接受益者,农户同样存在着信用观念不牢固、思想认识不到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保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农户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农村信用社要拓展贷款的范围,提高贷款的额度,改革贷款的期限,完善贷款的利率层次,同时要加强信贷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贷人员的管理体制,提高信贷人员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改进工作方法,堵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漏洞。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督指导,充分落实国家的支农再贷款政策,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要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经济环境,夯实信用基础,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理念。农户必须要树立牢固的信用观念,做到按时还本付息;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性质的正确认识。
其他文献
国外公益性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评估,相当于政府的项目绩效评估。对评估内容除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外,还包括可得性、公众知晓程度,可预测性、民主性、公平性等。国外
以污水厂污泥为主要原料,掺杂不同量的废旧碱性电池电极材料,采用ZnCl2活化法制备出废旧碱性电池-活性污泥炭,表征分析污泥炭样品的碘吸附值、BET、FT-IR、SEM-EDX、XRD和Zet
<正>3D打印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这是一种将墨水(如粉末金属或塑料)按照一定方式逐层打印出来的技术,常用的典型材料包括塑料、陶瓷、高熔点
关于评审通过《农垦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知农财发[1995]16号部农垦局:根据你局(95)农(垦财)函字第六号文的申请,部财务司财会计算机软件评审委员会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
1995年,中国第一份电子杂志横空出世,随后,电子杂志产业进入了跑马圈地扩张的阶段。电子杂志在这期间,曾经锋芒毕露,也曾经受困于瓶颈。10年的沉浮,到目前为止电子杂志的发展
作为70年代生作家,朱文颖小说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有着质的不同,她的作品总弥漫着古典的江南韵致,执着于以女性的自觉去抒写女性的内心之痛,营构出伤惋的意绪氛围,而在叙事上
<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青岛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国38个主要城市榜首。其中,青岛的安全指数为9.0,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青岛的平
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性行为,是一种常见典型的言语现象。使用不恰当的邀请会导致情感障碍和交际失败。本文以语篇补全测试法、访谈法等,调查了留学
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把各国政府推上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前台,并成为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要务。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除了直接提供环境服务之外,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环境
作为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媒介批评”自1995年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我国的媒介批评实践日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