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FDG PET/CT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及其规律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ang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8F-FDG PET/CT在鼻咽癌诊断分期、疗效观察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咽后淋巴结是一个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对鼻咽癌的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基于18F-FDG PET/CT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没有研究报道。本课题基于18F-FDG PET/CT拟探讨:①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②研究咽后淋巴结的18F-FDG功能代谢情况。③咽后淋巴结发生率、分布规律及与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规律。
   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PET/CT检查和同期MRI检查的初诊鼻咽癌患者,共计347例,男276例,女71例,男女之比3.89∶1,年龄范围13~77岁,中位年龄45岁。回顾性分析了初诊时18F-FDG PET/CT资料、同期MRI检查及定期复查过程中的MRI资料。依据随访中对目标淋巴结治疗后的变化,参照UICC标准对咽后淋巴结进行定性。颈部淋巴结分区采用2003-RTOG分区方法。在XELERIS工作站上,采用阈值法以轴位PET图像上SUVmax的50%为阈值自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将18F-FDG PET/CT资料的各参数(SUVmax、轴位最大短径)用五等级法(0级为正常,1级为可能正常,2级为不能确认,3级为可能异常,4级为确定异常)进行诊断分类,从而纳入ROC曲线以确定SUVmax和轴位最大短径的临界值,进而制定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采用x2检验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⑴单纯将SUVmax纳入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08。当取SUVmax在1~2级之间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是88.4%和82.6%。单纯将淋巴结轴位最大短径纳入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90。当取1~2级之间时,其诊断价值最大,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76.1%。根据SUVmax和轴位最大短径结合绘制出的PET/CT 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82.6%。当取2~3级之间,诊断效能最高。进一步在2~3级间找诊断界点,当SUVmax为≥2.0、2.5、3.0、3.5、4.0、4.5、5.0时,轴位最大短径取≥3 mm、3.5 mm、4 mm、4.5 mm、5 mm、5.5 mm、6 mm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最佳的临界点为SUVmax>3.5,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9%、86.5%、86.7%;轴位最大短径取≥5 mm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5.6%、83.9%、85.1%。
   ⑵347例鼻咽癌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者216例(62.2%),单侧出现151例,双侧出现65例,共检出咽后淋巴结344个。18F-FDG摄取333个,11个未见摄取,11个未见摄取的淋巴结均在头颈部增强扫描中发现。根据随访MRI资料,最后确诊为阳性咽后淋巴结共计320个(93.0%),11个无FDG摄取的咽后淋巴结中,未见转移者。333个(96.8%)摄取FDG的咽后淋巴结中,293个(91.6%)为转移咽后淋巴结,平均SUVmax为9.20±5.55,轴位最大短径平均值为10.55±4.30;40个非转移而有摄取的咽后淋巴结的平均SUVmax为4.23±2.08,轴位最大短径平均为5.32±2.96 mm。320个阳性咽后淋巴结位于左侧142个,右侧178个;具体分布为:枕骨/C1间145个(45.3%),C1109个(34.1%),C1/247个(14.7%),C212个(3.8%),C2/35个(1.4%),C32个(0.6%)。18F-FDG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260例(74.9%),单侧124例,双侧136例,共计818个区域,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者232例(66.9%)。279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77.4%VS83.2%)。单纯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19例,单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63例,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共同出现197例。
   ⑶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的SUVmax及AREAmax均相关(P<0.01);与口咽、头长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翼内肌、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蝶骨基底部、翼突基底部、枕骨斜坡、颞骨岩尖及蝶骨大翼受累相关(P<0.05),其中与腭帆提肌的相关性最强,关联系数r=0.322;与鼻腔、翼外肌、翼腭窝、颞下窝、眶尖、破裂孔、枕髁、副鼻窦、蝶鞍、海绵窦、颅内及寰椎的侵犯无明显相关性(P>0.05)。咽后淋巴结与Ⅰ b、Ⅱ a、Ⅱ b、Ⅲ、Ⅳ、V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并且相关程度依次按照Ⅱb、Ⅱa、Ⅲ、Ⅴ、Ⅳ、Ⅰ b区顺序递减。Ⅰ a、Ⅵ区与其他区域(如腮腺区、耳后区等)相关性不明显。咽后淋巴结与远处转移之间具有关联性,P<0.01。
   结论:①通过ROC曲线,我们提出基于18F-FDG PET/CT的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应将SUVmax与轴位最大短径相结合,以SUVmax>3.5,轴位最大短径≥5.0 mm时,诊断效能最佳。②咽后淋巴结转移系18F-FDG高摄取的,用18F-FDG作为探针可以敏感的检出咽后间隙的转移灶,较好的用于鼻咽癌的N分期。③基于18F-FDG PET/CT,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62.2%;从颅底至C3水平咽后淋巴结转移呈递减趋势循序性发展的规律。颈部Ⅱ b区可能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首站。④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咽后间隙毗邻的解剖结构受累有相关性;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具有关联性,这与颈部淋巴结的引流路线呈一致性。咽后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之间可能存在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个亚型,APL出现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这是APL发病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其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公认。  研究采用ATRA、As2O3作用于人APL细胞株NB4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状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及凋亡、并应用RQ-PCR法检测ATRA、As2O3作用前后NB4细胞CD44v
目的:  评估ABCD2模型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方 法  以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67例入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ABCD2模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分层。观其实际卒中率。以ABCD2分层模型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果为协变量,实际卒中结果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绘制受试者
目的:  宫颈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FOXP3+CD4+CD25+T细胞是调节机制免疫抵制及免疫无能的一类细胞,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1],且在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4]目前国内外对FOXP3在肿瘤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Treg相关的免疫机制中,但对于FOXP3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宫颈
学位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展性的神经变性性疾病,以脑内Aβ聚集而形成的淀粉样纤维沉积为特征。目前尚无有效地治疗办法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最近的研究表明,AD患者脑内氧化还原失衡和Aβ沉积能够导致氧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发生。丁苯酞(NBP)是一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且有前景的药物,可通过多种作用途径来影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据此,本试验将探讨NB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的作用。
阿尔茨海黙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广泛认可的发病机制是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假说,Aβ的聚集、纤维化、寡聚体形成被认为是AD病理的起始因素。Aβ由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经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酶切后生成的。常见的Aβ片段是Aβ40和Aβ42,Aβ42虽然所占的比例仅10%左右,但Aβ42比Aβ40更易聚集、纤维化,形成粥样斑块的核心,毒性作用更强。因此如何抑制Aβ4
学位
目的:研究p21ras、p21WAF1/CIP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垂体腺瘤组织标本43例,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2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5例,运用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垂体腺瘤组织的细胞结构、形态及排列方式,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瘤组织中p21ras、p21WAF1/CIP
一、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HCC的首选方法,但只有大约40%的患者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仍有大部分患者因全身状况、肝功能、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远处转移等多种原因而不能手术切除。这一部分病人,需通过各种非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HCC的高侵袭性,无论是接受手术治疗还是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t
学位
研究背景:妊娠早期随着雌孕激素的增加子宫内膜蜕膜化,基质内充满大量CD56brightCD16-表型的自然杀伤细胞,又称为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研究已证实uNK细胞参与早孕期母胎界面免疫耐受,调控绒毛的侵入、胎盘的形成及子宫血管的重塑,在维持妊娠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早孕期uNK的来源还不甚清楚。现普遍认为uNK细胞是外周血(periphera
学位
目的:观察Graves病患者131Ⅰ治疗前后血清活性氧自由基的改变,探讨Graves病131Ⅰ治疗后辅予维生素C对血清自由基改变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09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新近确诊并使用131Ⅰ治疗的Graves病患者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24~74岁,平均41.4±10.2岁),所有患者均未经ATD治疗且不伴有糖尿病、心肝肾等疾患,近一月无维生素E
学位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增强3D T2WI-FLAIR和传统增强T1WI对病灶的显示、检出及图像质量等方面对比研究,探讨增强3D T2WI-FLAIR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膜侵犯中应用价值。探讨增强3D T2WI-FLAIR在脑膜病变中是否能作为常规扫描序列。对文献中关于增强3D T2WI-FLAIR中颅内正常结构强化情况不甚一致的部分及脑膜病变,本研究对其增强前、后3D T2WI-FLAIR进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