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9年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程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热点,它是建筑业创新性的重大变革,借鉴先进制造业基因,推广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改善和提高住房条件的必经之路。研究近年来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现状,有利于对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基于此,本文对2010年至2019年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的科学理论和专利实践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以及可视化分析法对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称CNKI)1270篇装配式建筑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搜集到的11家建筑学领域顶级期刊关于装配式建筑领域230篇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统计了该研究领域发文量、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前沿和机构作者等内容;此外,借助inco Pat V4.0专利数据库提取了十年来17477条装配式建筑技术专利信息,通过相关数据展示了全球装配式建筑领域专利布局现状,分析了专利趋势和发展特征以及高产相关专利机构,统计了全球高产申请人专利数。并得出以下结论:期刊理论研究方面(1)装配式建筑领域学术期刊2010年至2019年发文量较好地服从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发文数量整体趋于平稳、呈现出波浪式的变化态势,装配式建筑政策性变化会影响科技文献的发文量。(2)2010年至2019年装配式建筑研究热点集中在抗震性能、住宅产业化、连接节点、拟静力试验以及BIM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十年里装配式建筑研究经历了从破冰期到快速发展期的转变。他们之间密切联系、一脉相承。(3)从事装配式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更多地是来自于同一机构团队,作者合作内部普遍存在小团体情况。每个小团体之间又有明显的地域属性,不同团体之间研究内容存在交叉,有少数个人游离于整体组织之外,不参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科研协作活动。(4)建筑特色院校、国内顶级综合类大学以及部分地方工科高校是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研究的核心机构,如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该领域的贡献较大。专利实践技术方面(1)从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变化来看,从2010年—2014年全球装配式建筑专利申请数量较为平缓,自2015年起开始有明显陡增变化。在后五年里,中国国内的装配式建筑领域专利申请数为全球专利增长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2)随着专利技术发展,其技术研发机构逐渐变多,相关装配式建筑技术日趋成熟。中国作为近十年来申请数量第一的国家拥有装配式建筑领域高产机构也是最多的。(3)从国内装配式建筑领域专利申请人来看,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名的申请人企业在创新专利主体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大多是国内大中型建筑企业。在专利申请人类型里企业作为专利创新申请的“大户”,随着技术成果和企业资金不断扩大,呈现出占比不断攀升的趋势。
其他文献
我国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其高校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逐渐成为建造者思考的重点问题,而建筑风热环境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自然被众多设计师和学者所关注。但以往针对建筑风环境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住宅小区、高层建筑或是大尺度范围内,具体针对温和地区的气候特征来分析该地区高校风热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消耗增加与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如曾经多现于大型城市的热岛问题有朝新兴郊区城市蔓延的趋势,低温大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发也使得人居环境品质逐步降低。因此,研究城市的风热环境,是理清城市健康发展、构建适宜人居环境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城市风热环境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1)收集整年的气候数据,分析昆明市主城区、呈贡区、安宁市、晋宁区的湖陆风特性及其对
一方面民宿作为一种新业态,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相比传统酒店更能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另一方面在旅游的推动下,乡村建设出现的再地方化现象来满足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民居建筑的活化与再利用,也促使民居建筑转型为民宿。因此,基于民宿的特性,民宿建筑如何去表征地方文化内涵是急需思考的问题。通过使用再地方化的理论工具,以大理环洱海地区的民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民宿的空间分
自2004年中央聚焦“三农”问题起,10多年来我国一直掀起乡村建设热潮。如何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解决严峻的乡村问题依旧是当今研究重点。随着传统村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和分异化的现象,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建构,也需要从扁平化认知视角逐渐转向立体式空间解读。本论文以滇东北地区3个具有特色代表的传统村落为例,以村落空间构成格局为基础,从人居环境科学五大系统来对传
在现代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面临着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从而造成传统特色文化的消失,为了解决这些因素给村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美丽乡村”的时政背景下对东坝乡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采用地域特色文化信息系统化调查、实际场地调研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的工作手法,对村域进行走访研究,使用软件分析村落地形地貌,检索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及应用,通过深入
从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和平发展路线,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化、全球化、多极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沿线国家发展国际和平公园提供了机遇;从理论层面,国际和平公园或保护区在国外研究较早,但在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多聚焦于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边界关系等方面;从区位层面,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北部四省山水相连,有约1353公里的边境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密切。本文梳理了国际和平公园的基本理论,对其基本概念、景观
乡村是一个大的整体,乡村的景观空间是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乡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长时间的城市吸虹效应导致现存人口急剧缩减,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毁灭境地。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中国乡村的更新与发展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是乡村风貌,甚至包括文化、产业等都将得到全新的生机。本文将以相关理论为主导路径,以西城尾村为主要研究
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断总结反馈的永恒命题。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丧失,文化特征逐渐消散,空间趋于同质化、景点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街区内复杂的人群结构、多元的空间需求使得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探索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还需要关注非物质空间维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寻求历史街区更新的方法路径。本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植被,土壤被小区建筑,道路广场所替代。不透水面积比的增加导致了雨水下渗量降低,这些变化减弱了雨水在自然环境下的下渗,不仅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使生态恢复周期变长。暴雨过后城市内涝等雨水问题已经在我国各个城市凸显出来。如何实现不同阶段的雨污分流,如何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重
随着当下乡村建设的愈演愈烈,建筑师逐渐介入到乡村建设活动之中,这是建筑师群体在21世纪的工作中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深受西方建筑学教育体系影响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们,在面对中国乡村建设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先例可循的。文章通过文献归纳、典型案例比较分析、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历程同时进行作品解析,总结些许贵州乡村建设的在地经验,为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