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猪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分布以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居多,随着野猪种群数量的增长,以野猪为主体的人兽冲突也随之加剧。因此,研究野猪的生境及野猪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对吉林省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猪秋季生境选择进行野外调查,并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调查当地居民对野猪保护的认知度与对野猪的忍耐性,以及周边农田被野猪毁坏的情况。并剖析两者的主要影响因素——居民对野猪保护的认知度和对野猪的忍耐性。本研究连续两年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秋季野外的生境因子进行测量,调查了野猪对12类生境因子的选择程度。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卡方检验、Mann-Whitey U、独体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结论如下:1)所测量两年中秋季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野猪在秋季的生境选择中,多选择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半阴和半阳坡中栖息,喜欢在食物丰富、隐蔽性较高和林木郁闭度适中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且活动范围与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000 m。2)生境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四个特征值能准确的反应野猪秋季生境选择的特点,其累计贡献率为85.95%,影响着秋季野猪对生境的选择。转置矩阵法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子是植被类型、海拔、坡位、乔木胸径、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距离(变量的载荷系数绝对值>0.6)。3)原居住民对野猪认知度分析结果显示:有94.68%的原居住民认为野猪破坏农作物的时间多集中在秋季,且多发生在农作物无人看管之时;有80.54%的原居住民认为仅当野猪食物短缺时,才会发生野猪毁田事件;有56.43%的原居住民认为野猪数量逐年增长。在被调查的原居住民中有90%以上自家农田有被毁经历。但原居住民中也有26.34%认为野猪数量逐年减少。有83.65%的原居住民期望在发生野猪毁田事件时得到政府补偿。目前仅有14.98%的原居住民期望从自然保护区中迁离。4)原居住民对野猪忍耐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生野猪毁坏农作物事件时,有46.15%的原居住民认为应将参与破坏的野猪捕杀;在路上和山林间遇见野猪时,分别有3.08%和3.15%的原居住民认为应将遇见的野猪捕杀;有62.3%的原居住民赞同国家对野猪实施的保护措施。持有期望消灭野猪观点的原居住民大都教育程度较低、人均拥有农田面积较少;而农田收入比例较高的原居住民期望野猪数量减少。当农田受到野猪破坏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农田收入比例较高的原居住民是赞同捕杀野猪的主要人群。在持不赞同捕杀野猪态度的原居住民中,以拥有农田面积较多和农田被毁面积较少的原居住民为主。在众多因素中,居民受教育程度、拥有农田面积、农田收入比例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忍耐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原居住民与野猪的冲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野猪秋季生境选择和原居住民对野猪的忍耐性,为更好的处理好野猪与原居住民的关系提供依据,通过保护野猪生境保证其数量,为东北虎野生种群保护与恢复提供充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