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与血管影像学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和二级预防的个体化差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患者2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颅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或)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包括脑梗死病灶与血管影像学所示血管狭窄位置不匹配100例,相匹配120例。均经DWI检查证实为近期脑梗死,且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病灶位置相符合。收集上述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嗜酒史、TIA或卒中病史),DWI、CTA或(和)MRA检查结果,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匹配组与不匹配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及大脑皮质受累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与头颈部CTA或(和)颅脑MRA所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相关性。结果:1.在脑梗死病灶与血管影像学不匹配组中,头颈部动脉CTA及颅脑MRA未显示责任血管狭窄39例(39.0%),未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而显示出非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61例(61.0%)。在匹配组中,头颈部动脉CTA及颅脑MRA显示伴有责任血管狭窄以外的非责任血管狭窄79例(65.8%)。不匹配组与匹配组共显示非责任血管狭窄140例(63.6%)。2.比较不匹配组与匹配组的大脑皮质受累情况时,匹配组中单纯累及髓质的有46例(38.3%),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的有74例(61.7%);不匹配组中单纯累及髓质的有86例(86.0%),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的有14例(14.0%)。χ2=5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当脑梗死病灶单纯累及髓质时,脑梗死病灶与血管影像学结果不匹配现象更多,CTA及MRA更难检测到病变的责任血管。3.比较不匹配组与匹配组的TOAST分型时,匹配组中小动脉闭塞型29例(24.2%);不匹配组中小动脉闭塞型57例(57.0%)。χ2=24.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匹配组中穿支动脉闭塞9例(7.5%),不匹配组中穿支动脉闭塞35例(35.0%),χ2=25.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测在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中,小动脉闭塞型及穿支动脉闭塞型这两种TOAST分型的脑梗死病灶与血管影像学结果不匹配现象更多,头颈部动脉CTA及颅脑MRA更难检测到其病变的责任血管。结论:1.对考虑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病人,头颈部CTA及颅脑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阳性率高,但检查所示的血管狭窄与脑梗死病灶位置不匹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2.脑梗死病灶未累及大脑皮质时,头颈部CTA及颅脑MRA检查出狭窄的责任血管比率低。3.对脑梗死患者中的小动脉闭塞型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的穿支动脉闭塞型这两种类型,头颈部CTA和颅脑MRA很难检查出有效的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