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伊朗的核不扩散政策 ——以角色理论为视角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929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德国统一以来,学术界关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延续与变化讨论诸多。长达近二十年的伊朗核争端为外界观察德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德国参与调解伊核问题不仅集中展现了统一后的德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外交风采,更彰显了德国处理国际性危机事件的能力。伊朗核争端涉及国际核不扩散、中东地区秩序以及能源安全等广泛议题,对国际安全政策影响重大。2002年伊朗秘密核设施曝光伊始,德国就积极参与到伊核问题的调解中。最初,德、英、法三国组成E3谈判小组与伊朗进行外交斡旋。随着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的加入,E3机制拓展为E3/EU机制。2006年,伊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安理会,中、美、俄三国也加入到伊核问题的调解中来,自此诞生了“E3/EU+3”磋商机制,也被称为“P5+1”机制。作为E3/EU+3机制中唯一的非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和唯一的无核国家,德国在处理伊核问题中的外交表现引人关注。本文选取角色理论及“文明力量”这一德国外交角色理念的理想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具体而言,德国“文明力量”的外交角色理念包含三大维度——其中,第一个维度“不再单独行动”聚焦德国外交的多边主义导向,主要包含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和稳定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第二个维度“不再让奥斯维辛的惨剧重演”关注的是德国对以色列国家安全所肩负的特殊责任以及对国际关系规范化、法制化的追求;第三个维度“不再主动使用武力”则意指德国在二战后形成的传统的军事克制文化。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定性内容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对德国从2003年至今参与调解伊核问题的外交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德国在调解伊核问题过程中的外交角色行为大体契合其“文明力量”的外交角色理念,但延续中也体现着变化。德国外交角色理念和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更为自信的外交风范和对联邦国防军海外派兵态度的转变等方面。而这种自我认知部分(Ego-part)的角色变化也和“重要他者”(significant Alter)美国对德国期待的变化,也即外界期待部分(Alter-part)的角色变化相互冲撞形成角色冲突,由此也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增添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特朗普时代,这种角色冲突尤为突出。它不仅体现了德美在伊核问题上外交目标和处理手段的差异,也体现了德美对伊朗政权的认知差异,更体现了德美在国际核不扩散问题乃至全球治理问题上治理理念的差异。美国在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的一年后,伊朗也逐步退出伊核协议,至此,伊核矛盾再次激化。尽管德国和欧盟在此期间为挽救伊核协议、调解美伊矛盾做出了种种努力,如建立了 INSTEX核算机制来缓解美国制裁对伊朗经济的影响,但这些举措都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果而终。德国和欧盟在处理伊核问题上的力不从心也凸显了欧洲外交政策的自主性不足,对美国的政策依赖度仍旧较高。E3/EU于2020年1月正式启动伊核协议争端解决机制是欧洲人为挽救伊核协议所做的最后一搏。但就如离开了美国的伊核协议更像是一纸空谈一样,伊核矛盾的缓和也主要取决于美伊双方和解的意愿是否强烈。整篇文章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章详细介绍本文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理论部分论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长处与不足以及“文明力量”角色理念,方法部分聚焦定性内容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三章深入挖掘德国“文明力量”这一外交角色理念的内涵。第四章概述伊核矛盾发生的背景,包括伊朗核项目的由来与发展、伊朗拥核的动机、历史上的德伊关系以及德国参与调解伊核矛盾的原因。第五章深入分析德国在伊核问题曝光后参与问题调解的外交行为。最后一章将理论部分和分析部分综合后得出结论,回应本文开篇提出的研究问题。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民法总则的修订协调了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尤其解决了之前民法通则与相关单行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将社会生活中的各项规则进一步明确。其中,法人制度作为民法总则的重要内容,在这次修改中变动最多。总的来说,修改后的法人制度大致遵循了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原则,但也与之产生了矛盾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最受家长、社会关心关注的,自然而然也是始终处于热议的重点,经常处于舆论的漩涡地带。在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传播速度日新月异,一个微小的“点”,经过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的传播,能形成群体性话语场。如果教育网络舆情应对方式不恰当、处理效果不明显,就会给学校、教育整体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教育网络舆情必须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充分关注,
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过十年有余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相对完善以及系统的政府购买模式。目前广州市购买社工站项目处于第二周期向第三周期过渡的阶段,笔者根据统计发现第二过渡至第三周期有近三分之一的社工站因招投标失败而使原承接机构被迫撤离后由新的服务机构进驻。社会工作服务是人际依赖度较高、可持续性较大的公共服务,因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频繁变更必
强制罪犯接受劳动改造之重要目的,就是将其教育改造成为守法且有益于社会的人员。而接受劳动改造之罪犯的劳动定额,作为考核其劳动量的重要手段,是罪犯获得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罪犯参加劳动完成相应的劳动定额,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是罪犯的一项重要权利。罪犯劳动定额对应劳动报酬制度,对于罪犯劳动权益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年的实践及改革成果上看,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罪犯劳动定额对应劳动报酬制度,而是由各省、自治区
学习成绩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其中较大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对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泰国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则在少数,因此笔者决定对泰国东部华校中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在研究D?rnyei动机三层次理论,以及Gardner和Lambert的学习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对泰国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也持续走高,造成人类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量人口迁移。随着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入,对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输出与服务供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在义务教育方面,大批适龄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区,形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需求,给迁入地政府带来巨大的教育供给压力。因此,需要通过推动城市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城市现有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改善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的
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类型使其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亦是司法工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体现司法民主,让基层群众参与司法、见证司法、监督司法的一项重要政治、法律制度。法律的颁布和施行离不开社会,如果脱离了社会,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就面临着枯竭,正是由于非专业化的人民陪审员的存在避免了这一缺陷。但是陪审员毕竟不是专业审判人员,大多数案件的审理不管是在事实认定还是法律适用方面均有争
职业倦怠是服务型从业者群体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心理症状。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会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甚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近几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增多,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家庭、幼儿园以及个人层面的相关因素都与其职业倦怠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幼儿教师的
元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会使用到元话语。以往对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面语篇上,研究的视角主要有:功能、认知、语用、修辞、哲学等视角,但至今很少有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的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交往行为理论和Hyland(2005)关于元话语的人际分类模式,构建一个人际交往分析框架,以探究高中英语教师互动式元话语的使用。本研究拟研究两个问题:一、教师
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日益繁荣,但随之夹杂的畸形问题也日益凸显,逆向劳务派遣便是畸形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法律与相关制度对逆向劳务派遣的规范与规制并不完善,行政监管机制也存在缺位,众多企业利用逆向劳务派遣来逃避自身责任并减少劳动成本,一方面使劳动者经济利益与劳动权利严重受损,另一方面也使法律实务陷入困境,不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此外,在当前逆向劳务派遣纠纷案件中,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更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