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吡啶、咔唑基的ICT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本章简要介绍了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分类、特点及应用,综述了电荷转移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吡啶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咔唑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第二章:合成了CuI-Pyridine配合物,它是一种新型的固体荧光材料。测试了它的溶解性,采用IR、荧光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CuI-Pyridine呈非水溶性,固体状态下能发出强而稳定的黄色荧光(Emmax=577nm),但是溶解之后其荧光消失。  第三章:为了改善CuI-Pyridine配合物的物理性质,采用溶液搅拌法合成了CuI--Pyridine配合物与β-CD的包合物,用IR、1H NMR、荧光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电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各种气体对此包合物修饰膜电极的响应。结果表明,CuI-Pyridine-β-CD为水溶性的荧光化合物(固体状态时Emmax=563nm),荧光发射稳定;CH4与CuI-Pyridine-β-CD发生竞争包合作用,随着CH4气体不断通入,包合物溶液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此外,CuI-Pyridine-β-CD包合物修饰膜电极对CH4气体有显著的响应。  第四章:以4-氨基吡啶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和碘代反应合成了4-碘代吡啶,然后与咔唑缩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光性能的共轭化合物—N-吡啶基咔唑,再与CuI配体形成配合物。配合物及中间产物的结构经IR,1H NMR等测试得到初步证实,并对它们的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探讨结构与发光性能之间关系。由于在分子末端引入了咔唑基功能团,其荧光峰发生明显的红移(从365nm到424nm)且强度大大增强,为新型荧光化合物的研制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五章:合成了一种新型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ICT):三(N-乙基咔唑-3-基)甲醛缩2,4,7-三氨基芴酮(简称TECzFTAF),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经IR,1H NMR等表征。它是一种新型有机电荷传输化合物,将强供电子的咔唑基团与强吸电子的芴酮基团组装在同一个分子结构中,具有优良的电荷转移效果。并对其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大激发波长为294nm,有两个最大发射峰:Emmax1=362nm、Emmax2=459nm。该化合物具有双发射峰,有望在未来光电子集成,生物分子探测,医学诊断,三维光信息存储,光动力学和双光子上转换激射等领域得到应用。
其他文献
一维纳米材料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潜在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制备一维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开拓新的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该论文在
为了充分挖掘青蒿素的潜在药效,利用药物拼合原理把一些具有抗肿瘤,抗真菌的活性基团引入到青蒿素分子中,以期找到理想的有效化合物.为此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下列三类化合物
期刊
该论文工作分为两部分:(1)系统地研究了杂环烯胺的合成方法;(2)多官能团的喹啉和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及它们的进一步成环反应.取得以下研究结果.第一部分:a)利用内酯R
该论文成功地将纳米微粒的研究从无机领域拓展到有机领域,为纳米材料的多样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利用再沉淀法不仅成功地制备了粒径分布在几十至数百纳米的有机纳米微晶,而且
酪氨酸酶(Tyrosinase,EC1.14.18.1)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是细胞合成黑素的关键酶,其活性与许多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比如,酪氨酸酶可以导致剥皮或受损伤的果蔬产生褐变,引起营养
学位
Kaitocephalin是从天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AMPA/KA受体拮抗剂,其立体化学目前还没有报道;在该论文中我们对它进行了全合成研究.我们L-谷氨酸为原料,通过环内酰胺化,将酰胺
研究人员选择0.6V(vs.SCE)作为此酶电极的工作电位.在优化的制备和测定条件下,该传感器对葡萄糖的响应电流与葡萄糖的浓度在2.5×10~1.5×10molL范围内成正比.聚对氯苯胺膜具
一个百十来人的小厂,厂长却叫不全职工的名字。一个机关部门,局长、部长对某些工龄不短的属下竟不知姓甚名谁。这一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其因由何在?除了脱离群众、养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