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及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藜芦醇是植物遭到外界胁迫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天然、低毒,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花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也是活性物质白藜芦醇的来源之一,但普通花生种子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极低(最低至4μg/100g),将花生发芽后不但能改善花生口感,而且还能增加花生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发芽花生制备营养更加完善、富含白藜芦醇的功能性食品是今后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以8种常见的花生品种为原料,研究发芽过程中基础营养成分以及白藜芦醇的变化情况,并优选出3个花生品种,在发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诱导处理对花生中的白藜芦醇进行富集。对三个品种均有较好效果的诱导方式进行联合,研究协同诱导对发芽花生中的白藜芦醇的富集效果;同时开发了一款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芽乳饮料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花生发芽过程中生长状况、基础成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对花生浸泡过程中吸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8种花生品种进行发芽,探究花生发芽过程中生长状况以及基础成分的变化情况。优选HY23为原料,对发芽过程中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生在浸泡8h左右吸水达到饱和,在发芽过程中,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和芽长快速增加,发芽4d后,各品种花生发芽率在77.00%~99.10%之间,芽长在2.17~3.07cm之间。在花生发芽4d过程中,水分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总糖和粗灰分含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粗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各品种基础成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体含量因品种而异。HY23组分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发芽初期,球蛋白首先被降解,而清蛋白和谷蛋白新合成;在发芽中期时,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中Ⅰ区大分子蛋白亚基降解,清蛋白、谷蛋白分子量Ⅱ区小分子亚基生成;在发芽后期,Ⅰ区大分子蛋白基本被降解完全,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中Ⅱ区小分子亚基开始降解。HY23发芽后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都显著提高,并均在第2d达到峰值,分别达48.97U/g和232.53U/g,是未发芽时的4.25和2.22倍,发茅过程中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2、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研究。本研究对白藜芦醇标品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发芽对8种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优选3种品种,研究物理诱导(间歇低温、超声、紫外)和化学诱导方式(添加苯丙氨酸、添加水杨酸)对发芽花生白藜芦醇的诱导效果,进一步对发芽过程中的HY22、HY25采取物理化学联合诱导考察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具有光敏性,在自然光下的降解最大,0.5h的降解率达91%,荧光灯对其的影响很小,在6h内白藜芦醇含量仅下降5%。白藜芦醇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70℃条件下贮存6h白藜芦醇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在花生发芽4d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相对于未发芽时提升显著,变化规律因品种而异,HY25在发芽4d时含量最高,为144.72μg/100g(D.W.),是未发芽时的31.1倍。超声、紫外以及添加化学诱导剂苯丙氨酸三种方式对筛选出的HY22、HY25、HY50花生中的白藜芦醇均有较好的诱导富集作用,超声、紫外诱导的方式对HY2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处理组分别是未诱导组的2.0、2.2倍,化学诱导剂苯丙氨酸对HY50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组是未诱导组的1.7倍。超声联合苯丙氨酸诱导法相对于单诱导不能显著提高HY22和HY25的白藜芦醇含量。紫外和苯丙氨酸的联合诱导能提高花生发芽后期白藜芦醇的含量,HY22在发芽4d时含量达到最大值141.34μg/100g(D.W.),是单诱导最高值的1.04倍,HY25在发芽4d时含量达到最大值217.77μg/100g(D.W.),是单诱导最高值的1.08倍。
  3、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以发芽2d的HY39花生为原料,经过去皮清洗、热烫、磨浆、过滤、调配、均质、灌装杀菌等步骤制备成口味良好、性质稳定的蛋白饮料。以感官评定分数为指标,确定了最佳的打浆料液比及添加糖量;以离心沉淀率、粘度、透光率、脂肪上浮率为指标研究了乳化剂、增稠剂最优的添加比例。结果表示:发芽花生乳饮料的最佳料液比为1∶6,加糖量为5%,稳定剂的最佳添加量为CMC-Na为0.20%,黄原胶0.20%,单甘脂添加量为0.125%,蔗糖酯添加量为0.125%。用此配方制备的发芽花生乳饮料风味口感以及稳定性最佳(95℃灭菌15min后,能在4℃下能稳定两周)。
其他文献
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作为一种中药和功能性食品在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素有明目、养肝、补肾滋精、润肺、去疲劳等功效。枸杞多糖(LBPS)是一种从枸杞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是一类主要由葡萄糖(Glc)、半乳糖(Gal)、阿拉伯糖(Ara)、半乳糖醛酸(GalA)和葡萄糖醛酸(GlcA)等单糖通过不同形式糖苷键连接而成。研究表明,LBPS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防衰
学位
γ-聚谷氨酸是由单一种类由L-谷氨酸和D-谷氨酸脱水缩合连接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其成品为白色无味的固体物质,分子量分布范围广泛,为1万~200万不等,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金属离子吸附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无污染,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保健品和环境等领域,如食品增稠、质构改善、化妆品补水保湿、药物缓释载体、重金属螯合吸收、农林保水等。目前γ-聚谷氨酸的生产方法主
学位
由于极强的菌膜形成能力,荧光假单胞菌能够粘附在加工器械表面,带来严重的交叉污染,目前已成为肉及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腐败菌污染食品的途径有很多,生物菌膜已被证明是交叉污染的主要传播根源之一,除了粘附于加工接触表面的粘附态菌膜,由于环境的改变脱落下来的分散态菌膜同样具有极大的腐败和污染潜能,因此加强对粘附态和分散态菌膜的控制是食品安全的关键。酸性电解水(Acidic electrolyzed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来源于纳豆,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良好的溶栓性能,安全无副作用,有着很好的临床用药应用前景。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产纳豆激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ZI125,为将其产酶能力提高到工业发酵生产菌株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菌株的产酶性能。本研究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组改组的方法获得高产、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并通过制备磁性壳聚糖亲和吸附剂,
传统香肠中的微生物主要由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酵母和霉菌组成。LAB 有助于风味、颜色和质地的形成,具有提高发酵肉制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能力。CNS通过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等从而促进特定风味物质的形成,在香肠风味和质地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部分CNS具溶血活性
学位
可溶性固形物是评价苹果果实甜度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成分是可溶性糖。光进入苹果组织与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相互作用,引起吸收和散射作用造成光的衰减。通过收集衰减的光获取组织内部信息,光学技术可实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快速、无损预测。为进一步了解光学技术定量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机理,改善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果实采后光学特性与其糖类代谢以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关联机制”(2016-2020,31
学位
L-天冬酰胺酶能够特异性催化L-天冬酰胺水解脱氨基生成L-天冬氨酸和氨,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L-天冬酸胺酶在医学方面可用于临床诊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霍奇金淋巴瘤、黑素肉瘤、乳腺癌和胰腺癌等有很好治疗效果。另外,L-天冬酰胺酶在食品工业方面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减少高温加工食品如烘焙和煎炸等食品中致癌物质丙稀酰胺的生成,且不易对生产工序、成品外貌、口味和营养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但天然L-天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营养价值高,但也是“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大豆的脱敏正成为食品工业的研究热点,发酵是一种潜在降低大豆致敏性的生物处理方法,但植物乳杆菌发酵大豆蛋白对其致敏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首先采用八株实验室自行分离的植物乳杆菌,研究了不同植物乳杆菌菌株发酵大豆分离蛋白(SPI)对其抗原性的影响,并通过蛋白降解与高级结构改变对植物乳杆菌脱敏SPI机制进行探讨,筛选得到最佳脱敏菌株。之后,
蓝莓果实富含花青素、类黄酮等多种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保护视力等生理功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蓝莓采收于高温高湿的夏季,在贮藏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侵染。灰霉侵染是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蓝莓产业发展。蓝莓表皮覆盖着一层白色且致密的蜡质,已有研究表明蓝莓果实蜡质对维持果实品质和抵御病原菌侵染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灰霉侵染对蓝莓果实蜡质及果实的影响尚未报道。本文以‘灿烂’蓝莓为试材,在
学位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容易感染粘膜屏障受损的宿主细胞,容易造成禽畜的炎症及人体肺部疾病且死亡率很高。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空气及粪尿中。铜绿假单胞菌容易获得多重抗药性,是目前全球公布的多重耐药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耐药性,包括多种抗生素修饰酶的表达、抗生素外排泵、染色体突变、自身膜通透性低和获得其他生物体耐药基因等。禽畜